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就开始了旋毛虫抗肿瘤的研究。尽管目前关于旋毛虫抑制肿瘤的机理尚未确定,然而许多实验都证实了旋毛虫有抑制肿瘤的作用。近年来陆续有旋毛虫抗肺癌、骨髓瘤、乳腺癌及肝癌的报道。Tsp09347是由本实验室通过筛选旋毛虫cDNA文库得到的与结肠癌相关的旋毛虫基因,它编码ESF1蛋白。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发现ESF1蛋白抗体对结肠癌HCT-8细胞的增殖和成瘤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在此基础上拟制作旋毛虫ESF1蛋白亚单位疫苗及核酸疫苗,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该疫苗对结肠癌HCT-8细胞系成瘤的拮抗作用,利用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脾脏CD8、CD4、CD20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为旋毛虫抗结肠癌提供理论支持,并且为结肠癌疫苗的研发开拓新的思路。本实验利用旋毛虫cDNA作为模板,通过PCR得到目的基因Tsp09347,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目的基因进行验证;随后构建重组克隆质粒pMD-18T-Tsp09347,经双酶切验证后将回收的目的基因Tsp09347与表达载体pcDNA3.1(-)及pET-28a(+)连接,随后对构建好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Tsp09347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sp09347进行双酶切验证。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Tsp09347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其表达并纯化,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蛋白进行验证;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sp09347转入大肠杆菌DH5α中,随后提取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sp09347,将其转染入Hela细胞中进行表达,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蛋白进行验证。大量纯化原核表达蛋白并提取真核表达质粒,分别与相应佐剂混合,从而制作旋毛虫ESF1蛋白亚单位疫苗及核酸疫苗。通过小鼠肾被膜下移植肿瘤细胞模型(SRCA)观察两种肿瘤疫苗对结肠癌细胞HCT-8成瘤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疫苗治疗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肿瘤细胞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及成纤维细胞增生。随后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脾脏CD8、CD4、CD20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疫苗治疗组小鼠脾脏CD8、CD4、CD20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成功制备旋毛虫ESF1蛋白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并证实其对结肠癌HCT-8细胞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