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开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纳入谈判框架,最终形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对“边境措施”作出了专章规定。我国在1995年,一方面是在美国以贸易制裁相威胁的压力下;另一方面是为了入世的需要,制订、颁布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实施已将近10年,虽然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维权意识渐入人心,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企业还不懂得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重要性,申请海关保护的权利人相对来讲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内陆城市。这表明权利人利用海关保护其权利的意识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我国以前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不能得到权利人的认同和维护。2001年12月11日在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履行所做的承诺,必须修订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与TRIPs规定相一致。因此,2003年11月26日国务院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于2003年12月2日由温家宝总理签署闭务院第395号令公布,并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本文分为三部分,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回顾了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法律依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海关的职责及客体范围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探讨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海关的职责与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最后根据对比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议。 第一部分是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在这里笔者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中美之间的三次谈判及其所达成协议与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建立的关系:另一个是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发展。1992年的备忘录中,只有第5条涉及到了知识产权海关执法的内容,但却成了第二次谈判的核心问题,最终在1995年2月所达成的协议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有关。之后,国务院在当年的7月5日颁布了《条例》,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此可见,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建立是与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分不开的。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护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为了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为了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同时也为了与TRIPs协议保持一致,我国于2000年修改了《海关法》,其中的第44条和第91条就是关于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在2003年又对《条例》进行了修订。由此可见,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发展是自身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