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腹针对脑卒中患者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索针灸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方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共纳入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来自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和神经科住院病人。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组)和对照组(体针组)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体针组)取穴百会、印堂、肩髃、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根据病人辩证应用补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组(腹针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采用腹针疗法,取穴引气归元、建里、健侧商曲、气旁,双侧滑肉门,患侧外陵、上下湿点,针刺同时配合活动,以患部感觉障碍减轻为度,留针30min。两组治疗均为6天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指标为:(1)患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选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motor scale, FMMS)评定,(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选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量表评定,(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定。观察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运用FMMS、NIHSS和BI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积分、伴发症积分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FMMS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感觉功能积分、运动功能积分、关节活动度积分及关节疼痛积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MS各项积分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与治疗2周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感觉功能积分及关节疼痛积分在治疗2周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功能积分及关节活动度积分在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可提高FMMS量表积分,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感觉功能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NIHSS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积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积分在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均较前有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提示经腹针和体针治疗后均可降低NIHSS量表积分,但两组在改盖NIHSS量表积分上疗效无差异。4.两组BI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BI指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BI指数在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均较前有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BI量表积分上疗效无差异。5.安全性观测:两组病例中没有出现明显晕针、弯针、断针等不良反应。结论腹针和体针均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均能降低残障率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