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吕叔湘先生指责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以来,如何解决我国语文教学低效之“困”,一直是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我国语文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新课改以来,在一些“时髦理论”的演绎之下,语文教学“未明其路”却又“误入歧途”,“非语文”、“窄语文”、“泛语文”现象司空见惯,进一步加剧了语文教学的低效。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效地指导了语文教学实践,但也存在研究成果“同质化”,研究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缺少从教学论出发自觉地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对语文教学中语文“三育”的研究多处于相互剥离的状态,不利于“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等问题。理论视野的逼仄以及教学实践的盲目迫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理论视野,并把相关研究建立在“有效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使得研究更加深入、系统、科学。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语文教育“美学”即“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沃壤”之上,重新审视当前语文教学低效问题,旨在为解决语文教学低效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以下相关研究。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是笔者在参与W市L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而开展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的定性课堂观察法、课例分析法对当前常见的语文教学低效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语文教学名师的优质课进行解析;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主要从“美学”的视角对语文教学低效进行归因、对语文有效教学进行建构。由于“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学是由“真”到“善”再至“美”的逐级发展过程,因而本研究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一般的美”而非“纯粹艺术美”。本研究采用“三分法”,把理论视野划分为“真”、“善”、“美”三个维度,把研究对象即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划分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结果”三个层面,再把哲学层面的“真”、“善”、“美”分别引申至语文教学内容层面即对应于“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至语文教学形式层面即指语文教学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至语文教学结果层面即指语文教学最终要养成“素养真”、“素养善”、“素养美”的全面发展的人。然后从这一分析框架出发,首先探析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其一,回溯了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分阶段考察了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文“三育”的发展态势,认为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偏倚了“真善美”;其二,从有效教学出发,对语文教学中几对主要关系、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生态进行考察,认为语文教学在“形式”上背离了“真善美”。其三,从“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出发,对语文教学中各参与主体进行考察,认为语文教学在“结果”上遗失了“真善美”。其次对语文有效教学进行建构:其一,先分析了语文“三育”各自存在的内外部矛盾、主要构成要素;再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探究如何正确处理语文“三育”的内外部关系。其二,把相关研究建立在有效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先分析语文教学中几对主要关系;再就语文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探究;最后诠释了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其三,基于“美学”的视角,从教师与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主体职能两方面,探讨语文教师职业素养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研究认为,语文有效教学既要追求“内容”上的“真善美融合”即语文教学要进行语文智育之“真”的启迪、语文德育之“善”的感悟、语文美育之“美”的濡化;也要遵循“形式”上的“真善美融合”即语文教学活动要自觉“求真”以“合规律性”、“向善”以“合目的性”、“崇美”以“合理想性”;还要达成最终“结果”上的“真善美融合”即语文教学要使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学主体在个体素养上实现“真善美融合”,使得人性所蕴含的“真”、“善”、“美”之真谛得到充分内化与外显,展现出迷人的“人性”之光。以上三个方面不可偏废,只有做到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现状,进而走向“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