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有力,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教育在人类文明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贫富差距消除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关键要发展经济。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贫困与教育贫困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教育水平低下加速了贫困化,贫困化制约了教育持续发展,城乡差距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十分突出和显著。社会资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分为业缘性联系(师生关系)、地缘性联系(同伴关系)以及亲缘性关系(家庭亲属关系)等。在教育方面,社会资本同样有其关键性的作用,有助于凸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主体间交往的本质;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新生产,对传统的智力观提出新的挑战,即集体智力所强调的合作精神。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初中生的校园内外人际环境、教育教学过程和学业影响因素,以提高农村初中生这个庞大教育群体的个体成绩和整体素质。本研究立足我国西部农村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校园欺凌、师生关系现状,特别是识别了校园社会资本对学业表现异质性影响。揭示了校园社会资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机制,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储备提供决策依据及可实施的政策建议。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收集了 8,767名学生两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包括学生的个人和家庭特征信息以及标准化数学测试成绩。在75所样本学校中,随机选取了 37所样本初中为干预组,38所样本初中为控制组。干预组的学生接受每周一节有助于建立健康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的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业表现问题进行分析。关于同伴关系与数学成绩的研究结果揭示,学生的校内同伴关系(校园推力)与校外同伴关系(社会拉力)均与数学成绩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校内同伴关系(校园推力)相关变量数据分析结果说明,“被同学引为好朋友”的可能性每增加1%,学生的数学成绩会随之增加0.21%,而“这学期和同学发生过争吵”的可能性每增加5%,则学生的数学成绩会下降0.06%;“这学期和同学打过架”的可能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则学生的数学成绩会下降0.14%;校外同伴关系(社会拉力)相关变量数据分析结果说明,学生有辍学同伴的可能性每增加10%,则数学成绩下降0.08%;与辍学同伴经常联系的可能性每增加5%,则数学成绩下降0.10%;曾经被辍学校外同伴引诱外出工作的可能性每增加1%,则数学成绩下降0.15%。在总样本里,74.76%的学生受到至少一种校园推力的影响,只有25.24%的学生没有受到校园推力的影响;61.17%的学生受到至少一种社会拉力的影响,同时,38.83%的学生未受到任何形式的社会拉力的影响。数学成绩最差的学生群体中,30%的学困生既受到社会拉力,也受到校园推力的影响,29.17%的学困生只受到校园推力的影响;28.73%的学困生只受到社会拉力的影响;既没有受到校园推力,也没有受到社会拉力影响的学困生仅仅只有25.48%。关于师生关系与数学成绩的研究结果揭示,基线与终期控制组的师生关系均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师生关系得分与数学成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在2012年的基线调研中,师生关系的得分每增加1%,则学生的数学成绩会增加0.01%;在2014年的评估调研中,师生关系的得分每增加1%,则学生的数学成绩会增加0.02%。在控制变量与数学成绩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年级、留守情况均与数学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基线和评估期的控制组的师生关系情况研究中,师生关系水平产生了显著的下降。并且,这个下降的趋势在7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中没有显著差异。干预评估调研期间,研究发现干预本身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如果加入学生的个人特征或者学校层面的固定效应,干预对于数学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本研究以以改善学业表现为目标,以实证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农村初中生所处教育现状为坐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研究影响农村学生数学成绩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其相关性。对传统研究从硬件环境、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家庭状况、个体差异等因素提出创新方向和改变路径,对改善学习成绩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此缩小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同时,也为其他学术展开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路径选择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