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当前正处于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两种体系并存并向土壤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两种分类体系均以土壤发生学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土壤形成过程并合理地进行土壤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是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植稻土壤类型,其对应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体系中的水稻土。本研究旨在探讨湖南典型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揭示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对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发生分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前正处于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两种体系并存并向土壤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两种分类体系均以土壤发生学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土壤形成过程并合理地进行土壤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是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植稻土壤类型,其对应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体系中的水稻土。本研究旨在探讨湖南典型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揭示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对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发生分类学意义。本文选择湖南稻区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6种典型成土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从土壤剖面形态、阳离子交换性能、铁氧化物形态和分异以及黏土矿物特征等方面研究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及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本研究供试的土壤剖面中,简育水耕人为土(Hapli-Stagnic Anthrosols,HSA)和铁聚水耕人为土(Fe-accumulation-Stagnic Anthrosols,FSA)是湖南稻区的优势土壤类型,潜育水耕人为土(Gleyi-Stagnic Anthrosols,GSA)分布较少,而铁渗水耕人为土暂未发现。GR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主要划分为潜育水耕人为土(GSA)和铁聚水耕人为土(FSA);PS和QRC主要划分为铁聚水耕人为土(FSA);FLD、LS和PSS主要划分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FSA和GSA主要分布在丘陵中坡和下坡;HSA主要分布在丘陵底部和冲积平原。(2)GR、PS和QRC 3类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主要划分为还原淋溶及氧化淀积较强烈的铁聚水耕人为土,少量划分为具有潜育特征的潜育水耕人为土,其剖面以浊黄橙色、亮黄棕色等黄色相关颜色为主,胶膜、斑纹及结核等新生体出现频率、多量(++++)丰度较高;阳离子交换性能中剖面交换性酸含量(EA)、剖面铁的分异程度(淀积系数)普遍高于LS、PSS和FLD三种母质;黏土矿物组成以1:1型的高岭石为主,蛭石和I/V混层矿物普遍存在。而LS、PSS和FLD 3类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普遍划分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简育水耕人为土,土壤剖面以棕色、暗棕色等棕色相关颜色为主,浊红棕色等红色相关颜色也普遍出现;阳离子交换性能中剖面盐基总量(EB)和剖面铁的分异程度(淀积系数)分别高于、低于GR、PS和QRC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所形成的黏土矿物以2:1型的I/S混层矿物为主,绿泥石普遍出现。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成土母质的理化特性(p H、砂粒、粉粒和有机碳)密切相关。(3)水耕人为土的水耕表层(Ap)土壤结构多为粒状结构并较疏松,其交换性阳离子中的K+、交换性酸(EA)含量以及铁氧化物中的活性铁(Feo)和络合铁(Fep)的含量显著高于水耕氧化还原层(Br)。受淋溶淀积和氧化还原交替频率、强度的影响,水耕氧化还原层中(Br)的新生体(胶膜、斑纹以及铁锰结核)集中分布,盐基饱和度(BSP)和全铁(Fet)、游离氧化铁(Fed)和晶质铁(Fec)含量显著高于水耕表层(Ap)。(4)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成土母质、人为耕作密切相关,并在不同土类和诊断层上体现出差异。其中,围绕与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有较好相关性的土壤颗粒等级和酸碱性(p H)开展定量化研究可能对土族判定指标的完善有一定意义;水耕氧化还原层中新生体的微形态、出现频率及丰度的定量化研究对水耕人为土亚纲及部分土类检索标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阳离子交换性能可为基层分类单元划分时在生产性能方面提供参考;淀积系数较好地区分剖面分异程度以及土类间的发育程度和成土环境,在水耕人为土的系统分类上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黏土矿物类型和含量可以反映水耕人为土的发育方向和程度,可以作为水耕人为土的土类,甚至土族划分的依据之一。
其他文献
稻瘟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降低水稻的产量,威胁粮食生产安全。micro RNA(miRNA)是一类碱基长度在20-24的小分子RNA,miRNA在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发现过量表达miR156fhl-3p的人工模拟诱捕靶标(MIM156-3p)增强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而没有产量损失。首先,我们发现miR156fhl-3p在感病材料LTH和抗病单基因系IRBLkm-
芥酸是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之一,已有研究发现其能显著降低陆生动物的生产性能。然而芥酸对水产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生长试验考察芥酸对生长中期草鱼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组织结构、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血清D-乳酸含量、肠道紧密连接、肠道粘附连接、肠道氧化损伤和肠道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并确定生长中期草鱼饲料中芥酸的控制剂量;第二,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芥酸对草鱼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稻瘟病是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 RNA及抗病基因(R基因)在调控稻瘟病的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十分必要深入研究mi RNA和R基因在稻瘟病抗性中的作用机制。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水稻感病材料和抗病单基因系材料接种稻瘟菌,鉴定了一批响应稻瘟菌侵染,而且在抗感不同的水稻材料中有表达差异
光可以转换为荧光/磷光/光声信号和/或光热/光动力效果,因此其在生物成像、医学诊断、光疗法和诊疗一体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比于常规的紫外光和可见光,近红外(NIR)光具有较低的光毒性、较低的组织吸收、较少的光子散射以及较深的组织穿透力,因此更适合生物应用。此外,纳米材料也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整合多种功能以及纳米级效应等优点。因此,结合近红外光和纳米材料的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造成仔猪腹泻和死亡的重要潜在原因。松树皮来源广泛,且富含多酚活性成分,松树皮多酚(PBP)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强,能够缓解仔猪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本试验通过确定提取时间、料液比和酶的种类等主要工艺参数,建立了松树皮多酚的酶解提取工艺,通过LC-MS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PBP的多酚组分和含量。通过建立LPS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模型,测定PBP对
卵菌是类真菌微生物,具有与丝状真菌相似的形态特征,可引起腐霉病、疫霉病、霜霉病和白锈病等多种破坏性的植物疾病,但在进化关系上与异型、双鞭毛的金褐藻相近。随着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大量卵菌基因组被测序完成,为我们研究卵菌系统进化和致病因子分析提供了机会。但专性生物营养型和半生物营养型病原体的分子基础或进化的研究还不完善。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方法对National Center for B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与油料作物,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矿物质,同时也是嗜钙作物。为探究施钙对酸性红壤花生抗病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设计相关试验并调查分析了施钙处理对南方酸性红壤种植的花生常见病害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了施钙与对照下对钙敏感花生品种湘花2008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根系内生微生物及叶际微生物真菌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同时通过转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猪群中引起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体,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目前疫苗免疫仍然是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因PCV2毒株变异快、疫苗保护期短、现有疫苗交叉保护效果差等问题,单纯的疫苗免疫不能根除PCV2的感染。PCV2属于免疫抑制性病毒,在与宿主共同进化时,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不断建立复杂的机制来生存,依靠单一药物很
双生病毒科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依赖烟粉虱以持久循回方式传播,病毒的CP蛋白在烟粉虱的传毒过程中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烟粉虱与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差异显著,与不同的烟粉風隐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以及不同的病毒或者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组成的不同组合有关,但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苎麻花叶病毒(Ramie mosaic virus,RaMoV)是在我国新发现的双组份双生病毒,通过烟粉虱传播扩散。
草鱼出血病长期制约我国草鱼产业健康发展。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草鱼(Ctenopharymgodon idellus)同属雅罗鱼亚科,赤眼鳟抗GCRV免疫分子的功能探讨可为草鱼抗病育种机理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TLR7亚家族(TLR7、TLR8和TLR9)在赤眼鳟和草鱼抗GCRV时所发挥的作用,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