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院急诊科必备药品。但是其在发挥着巨大医疗价值的同时,也出现了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了死亡病例。不良反应的广泛报道使得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代表的中药注射液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急需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黄芩苷是清开灵注射液的重要处方组成,但是黄芩苷不是直接来自于黄芩药材而是将黄芩苷原料加入制剂中。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药品标准中明确规定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少于90.0%,口服用不少于83.0%。但是迄今为止,黄芩苷原料药中10%-17%的未知成分相关研究极少,更别说有相关的质量标准。本课题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清开灵注射液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中关于“清开灵注射液的黄芩苷原料中微量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含量”的研究。项目主要从物质基础出发,重在研究清开灵注射液的重要处方组成—黄芩苷原料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特别关注黄芩苷以外的其他化学成分,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提高其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HPLC测定黄芩苷原料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在50.00~300.00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6%(RSD=1.2%)。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运用该方法测定了5个批次供生产清开灵注射液用的黄芩苷原料样品。基于该测定结果,制定标准:即注射用黄芩苷的含量应不少于90.0%。此标准与相关药典标准一致。2.采用质谱法、紫外光谱法、对照品比较法等多种杂质鉴别方法对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存在的有关物质进行分析和指认,首次推断出含有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成分,以及分析确认出汉黄芩苷和黄芩素等两个黄酮类化合物。3.以黄芩苷原料为对象,创新性的将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引入中药原料药的杂质研究中,首次建立了黄芩苷原料中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以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总杂质的含量。基于测定结果提出了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有关物质的质量标准,即有关物质的峰面积总和不应超过1%对照溶液中黄芩苷峰面积的10倍。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黄芩苷原料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4.系统地对注射用黄芩苷原料的原粉及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酸、碱、氧化、高温、高湿、光照等加速破坏性试验,对产品在贮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杂质进行预期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加速破坏性试验中,在已确定的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各杂质峰均得到良好的分离,表明该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为该原料药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环境条件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多种用到该原料药的制剂生产过程的控制给予了必要提示。5.建立了同时测定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的杂质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含量的方法。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21~6.57、0.16~1.12μg/mL范围内各自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3、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9%、99.18%,RSD分别为2.4%、4.6%;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检出限分别为0.43、0.64ng。提出注射用黄芩苷原料中杂质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和汉黄芩苷的限量范围:即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汉黄芩苷的质量分数应分别<2.5%、<0.6%。6.用同一色谱条件检测黄芩苷原料和清开灵注射液,首次发现了存在于黄芩苷原料中的杂质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也存在清开灵注射液中,并经研究证实该杂质成分是由黄芩苷原料带入到清开灵注射液中。另外,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显示,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0.1-252.0、1.0-6.0μ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4%、99.03%,RSD分别为2.7%、0.9%。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7.基于实验结果制定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的质量浓度范围为4.151~4.849mg/mL。该浓度范围显著优于国家标准(3.5~5.5mg/mL),有效的提高了注射剂的质量标准。笔者还建立了首次发现的千层纸素A-7-O-β-D-葡糖醛酸苷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97~0.157mg/mL8.研究建立了同一色谱条件,适用于黄芩苷原料药中的黄芩苷和杂质成分以及清开灵注射液中由黄芩苷原料药引入的成分分析,此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达到研究数据多层次和多角度分析。该项尝试为注射剂中化学成分来源的探究提供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