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通过解析字的形和音,可以了解到它的最初本义,即词源义,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汉字与文化的研究,正是近年来语言文字研究的热门领域。通过汉字来研究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一类词:职业和官爵称谓语,简称职官称谓,它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职业构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对文化研究而言,是一种及其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国语》是记言体的历史散文,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八个诸侯国之间的言论。通篇以言论来反映史实,且书中称谓语具有口语性质,这是很不同于其他典籍的一大显著特色。故此,论文选择了《国语》中的职官称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职官称谓的考察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八个诸侯国间职官称谓的同异及其原因,以及个体职官称谓的发展、演变轨迹。这是论文的主旨所在。论文统计出《国语》中的职官称谓共有277个,且按照农林(26个)、卜筮(24个)、军事(51个)、礼仪(17个)、工商(12个)、教育(11个)、伎艺(21个)、朝廷外官(74个)、宫廷内官(41个)分成了九大类。每一类下所属的职官称谓在第二章中都详细列出,并标明了卷次、篇目,便于查阅。在引言部分,论文介绍了《国语》中职官称谓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与方法。方法主要是借助于甲骨文和金文,按照汉字的构造理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探究词源义,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在第一章中,论文对《国语》一书作了简要介绍,包括《国语》的作者、《国语》的流传与注疏,使读者对《国语》一书有个大概的了解。论文在第二章中从历史、地理、文化传承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八个诸侯国间在职官称谓上的同异及其成因,这对深入理解八国职官的形成缘由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对《国语》中的职官称谓有一个总体把握。第三章是对部分职官称谓的详细考释,按其读音音序排列,共考释了59个词,单音节词20个,双音节词39个。被考释词条的数目正好反映了某一类职官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数目越多说明当时那种职官越重要。考释过程中不仅注重字的形体分析,还结合它的语音特点,汉字形成之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全面阐释它的词源义;结合《国语》一书中的用例,来阐明它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再利用方言和民间风俗对之加以佐证;参照汉语普通话词汇系统描述了它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情<WP=4>况。在前面所有工作的基础之上,论文总结出春秋时期在农牧业、卜祀、军事、工商业、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是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总结不同于一般的总结,它是从职官的角度出发的,由职官来看社会现象,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探讨“汉语与文化的关系”的著作不少,但专门研究称谓语的不太多,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谈。从一本专书的职官称谓语入手,探究职官称谓与文化的关系,本论文是第一例,为“汉语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了文化研究的手段。论文中列举出了277职官称谓语,并进行了分类,还对其中59个进行了详细考释,这些数据、资料为其他学者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再者,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国语》领域的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不足之处在于:对八国间在职官称谓上的同异的分析还不够详细深入;没能将职官称谓中的书面语形式和口语形式区分开来;没能将《国语》中的职官称谓与其他典籍进行横向对比。这些缺点和不足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时的补足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