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地区在近年来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大增长极,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不均衡性与区域差异不断显著,这一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而且会阻碍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手段,提高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解决资源不合理利用、构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针对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对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京津冀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与要素冗余情况。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和概念,科学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非期望产出和方向松弛性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并深入解析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及要素冗余情况。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性,京津地区发展远远高于河北省各城市,制约三地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与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2)利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空间计量学理论对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的GTFP差异不断增大,而差异的主要来源于组内差异,组间差异贡献率均值在50%以下。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建立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检验京津冀地区的空间依赖性,依据时空跃迁测度法对京津冀各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散点图的时空演化展开分析,并分析空间聚集性特征,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提供依据。(3)探索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提炼了影响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因素。基于文献分析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估内涵,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能源结构及环境规制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为正,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作用效果为负。基于此,从人力资本流动制度、产业转型升级、能源消费结构、外资准入条件、环境规制思路及政绩考核六个方面给出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