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一个神奇的城市,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文学流派的人都曾对它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凭借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以及个人的理解书写着它的传奇。无论是上个世纪现代派笔下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还是茅盾笔下那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大商场大战场,又或者是张爱玲笔下那“古中国废墟上的一朵奇葩”,还是如今深陷上海文学身份构建大潮中不可自拔的作家眼里那盛世繁华、风花雪月,都在诉说着上海长盛不衰的传说。不过,这一切的打量审视,都不属于王安忆。在王安忆创作的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中,自有她自己特有的视角,那就是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本文从这一线索入手,就这一视角的形成,及她在这一视角观照下创作描写的上海及上海市民社会加以分析,并对她创作这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的动因分阶段进行了考察,最后指出她这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 一、日常生活意识:王安忆小说的视角 王安忆小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透过上海这城市声色繁华的表象及日常生活的琐碎平淡,着力凸显弄堂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意识。而这种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与她的童年经验、孤独体验不无关系。有了这种日常生活意识的观照,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及上海市民社会就有了与众不同的风貌。 二、纪实与虚构:从《雨,沙沙沙》到《我爱比尔》 透过纷纭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王安忆对上海的书写其实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这一章我们主要通过对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作品的综合考量来透视其创作意图的嬗变。 三、《长恨歌》及以后阶段: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 1995年,王安忆发表了她迄今为止上海题材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长恨歌》,此后尚有《妹头》、《富萍》等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尤其是上海的市民日常生活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内容。这一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了与前不同的风貌,本文试图从艺术风格、取材、艺术结构等几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