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艾森克人格心理量表,对以禅定为主要修行的僧人进行人格测量,进而分析其人格特征,从人格的角度探寻禅定中治未病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学的实验方法,选择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量表(成人版)作为工具,对禅修僧人进行人格测量。按照制订的标准选择被试,共测得133例禅修僧人数据,并按性别、修行方式、每日修行强度、修行年限、实际修行时间等因素进行分组。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艾森克人格量表的四个维度,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度L的原始分t分和标准分T分,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各组以及常模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如下①禅修僧人与龚耀先制定的常模进行比较,禅修组的P、E、N三个量表的分值均低于常模,L量表分高于常模,且比丘组的P、E两量表分与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丘尼组的P量表分与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禅修僧人的年龄与学历、修行年限、每日修行强度及P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修行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禅修僧人的P量表分与N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P量表分与L量表分呈显著负相关。③比丘与比丘尼两组间的P、E、N、L各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每日修行强度大于5小时的组与每日修行强度小于等于5小时的组比较,N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L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修行年限在小于10年的组与修行年在10≤Y<20年的组比较,N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L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按实际修行时间分为短、中、长三组,短组与中组的N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组与长组的L量表分有边缘性显著差异。⑦念佛组与参禅组的L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咒组与参禅组的L量表分差异有边缘性显著差异,念佛组与持咒组P、E、N、L各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①禅修僧人的人格特征为显著的低神经质特点;性格偏内向,比丘更明显,比丘尼内外向处于中间状态,既不内向也不外向;情绪均比常人更稳定,不易激动,低焦虑状态;掩饰度均比常模高,尤其比丘尼的掩饰度更高的特点,表明禅修僧人对佛学教义的认可、默许、服从和忠顺程度比常人高,比丘尼的默许、忠顺度更高。②年龄大的禅修者常选择念佛作为修行方式、每日修行的时间更长,表明年龄越大禅修者修行越迫切越精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修行上也显得更固执。③禅定修行有助于稳定情绪,每日修行时间越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越强。④以念佛和持咒作为修行方式的禅修者人格比较接近,都比参话头更依赖于佛学的教义。参话头的禅修者对佛学教义的顺从度不如念佛和持咒的禅修者,正体现了禅宗参话头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