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市民提供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性基础设施,是评价城市宜居性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现有标准对居住区级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十五分钟和十分钟步行可达的控制指标。而承担不同功能及有着不同人口集聚程度的城市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以及居民出行特征都有着明显差异。面向不同地理区位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是否达到可达性指标要求?基于不同地理区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达标情况,如何协调土地利用与居住区周边的交通系统配置,提升不同地理区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水平?
本文首先从居民日常出行使用频率较高或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两个角度考虑,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和菜市场三类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选取各街道至最近公共服务设施的最短步行时间作为评价三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指标。并结合上海2035总规将城市内部地理区位划分为七类(内环内、内外环之间、主城片区、新城、核心镇、中心镇和一般镇),采用达标率反映七类地理区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达标情况,结果发现,内环内达标率最高(大于80%),内外环之间次之(40%-80%),核心镇、中心镇和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较低(小于20%)。且人口密度和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然后,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中剖析不同地理区位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出行特征。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地理区位,相比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水平较低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越好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比例更高,小汽车出行比例更低,因此改善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有望提高慢行出行比例和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
以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导向,从控制出行距离和绿色交通方式优先两个角度,综合不同地理区位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情况和居民实际出行特征分析结果,对不同地理区位三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可达性提升策略分析,从不同角度解读提升策略实施可能性。并选取不同地理区位的居住区作为实证案例,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评价,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交通系统改善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本文首先从居民日常出行使用频率较高或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两个角度考虑,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和菜市场三类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选取各街道至最近公共服务设施的最短步行时间作为评价三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指标。并结合上海2035总规将城市内部地理区位划分为七类(内环内、内外环之间、主城片区、新城、核心镇、中心镇和一般镇),采用达标率反映七类地理区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达标情况,结果发现,内环内达标率最高(大于80%),内外环之间次之(40%-80%),核心镇、中心镇和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较低(小于20%)。且人口密度和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然后,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中剖析不同地理区位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出行特征。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地理区位,相比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水平较低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越好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比例更高,小汽车出行比例更低,因此改善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有望提高慢行出行比例和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
以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导向,从控制出行距离和绿色交通方式优先两个角度,综合不同地理区位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情况和居民实际出行特征分析结果,对不同地理区位三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可达性提升策略分析,从不同角度解读提升策略实施可能性。并选取不同地理区位的居住区作为实证案例,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评价,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交通系统改善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