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A Case Study of Lin Yutan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已从注重语言层面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出来,越来越重视从文化层面进行的研究。   汉斯·J·弗米尔(HansJ·Vermeer)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在现代语言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针对当时翻译语言学派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和“原文中心说”等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翻译的研究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功能主义目的论削弱了原文文本的权威性,提高了目的语文本的地位及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从此摆脱了翻译对等论的羁绊。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翻译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对目的论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的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林语堂长篇英文小说MomentinPeking中隐含的具体的文化因素翻译实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保存原文的异国情调:涉及具体情境,尤其是哲学观点、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时,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为主要目标,译者宜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必要的补充,二者的结合使MomentinPeking中典型的中国文化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传达和推广。   通过将理论应用到典型的实际个案中,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具体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旨在展现目的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气息,同时为文化翻译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更好地促进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就是计算机和网络的重要产物或重大影响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使用,网络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继威廉·福克纳以来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由于受家庭和疾病的影响,宗教问题和死亡问题成为她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奥康纳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
本研究基于Halliday和Hasan衔接类型理论,运用Martin关于识别性语篇语义系统和Hasan关于名词词组的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写作连贯和衔接能力的新方法。Halliday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也变得非常必要。Young Yun 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操作能力(Kim,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