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已从注重语言层面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出来,越来越重视从文化层面进行的研究。
汉斯·J·弗米尔(HansJ·Vermeer)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在现代语言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针对当时翻译语言学派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和“原文中心说”等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翻译的研究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功能主义目的论削弱了原文文本的权威性,提高了目的语文本的地位及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从此摆脱了翻译对等论的羁绊。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翻译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对目的论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的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林语堂长篇英文小说MomentinPeking中隐含的具体的文化因素翻译实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保存原文的异国情调:涉及具体情境,尤其是哲学观点、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时,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为主要目标,译者宜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必要的补充,二者的结合使MomentinPeking中典型的中国文化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传达和推广。
通过将理论应用到典型的实际个案中,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具体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旨在展现目的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气息,同时为文化翻译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更好地促进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