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子和重要危险因素,对TIA发生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其预后的评估与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2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前瞻性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生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更好的预防TIA的发生。探讨影响TIA不良预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改善TIA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同时进行ABCD2、ABCD3、ABCD3-V+(ABCD3+血管评估)三种评分法对TIA后长期卒中风险的预测评估,筛选出可靠性更高的评估方法。方法:选取272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等)、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家族史、临床特征(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到治疗的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心电图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头颅CT、头颅MR)。分别于患者入选后2天、7天、1个月、3个月、1年、2年、3年、4年以电话或门诊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有无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及发生时间、是否戒烟戒酒及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终点事件为出现脑血管病事件或因其他疾病患者死亡。分析各因素与TIA发生或TIA后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析TIA不良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检验时间与TIA后4年内脑血管病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同样按此方法检验ABCD3-V+评分与TIA后4年内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ACBD2、ABCD3及ABCD3-V+三种评分法对TIA后4年内卒中风险的预测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并依据ABCD3-V+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比较各组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以上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研究期间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272例患者进行统计学资料分析。年龄22-80岁,平均56.77±11.11岁,男性187例,年龄22-80岁,平均55.64±11.48岁,女性85例,年龄38-77岁,平均59.31±9.83岁。其中157例患者随访满4年,年龄22-80岁,包括男性113例,年龄22-80岁,女性44例,年龄38-77岁。对TIA发生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分析显示:272例TIA患者中,高血压病153例(56.25%),高脂血症90例(33.08%),糖尿病65例(23.90%),吸烟者104例(38.24%),酗酒者57例(20.96%),有家族史者78例(28.68%),存在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者126例(46.32%),存在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者28例(10.29%),存在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者113例(41.54%)。男性组吸烟、酗酒、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女性组,高血压的比例低于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吸烟、酗酒、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比例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157例TIA患者随访4年后,共有50例(31.85%)发生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年龄29-78岁;未发生脑梗死患者107例(68.15%),年龄22-80岁。2天、7天、1个月、3个月、1年、2年、3年、4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总例数依次为9例(5.73%)、16例(10.19%)、25例(15.92%)、31例(19.74%)、37例(23.57%)、43例(27.39%)、48例(30.57%)、50例(31.85%)。以时间按月计算对TIA不良预后的总发生率(%)与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880,P=0.004,存在直线相关性(P<0.05)。对二者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回归系数(B)=0.452,F=20.589,P=0.004,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TIA患者卒中的总发生率呈直线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25例,其中发作性肢体单瘫或偏瘫97例,言语障碍44例,偏身感觉异常36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野缺损或视物模糊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患者32例,其中发作性眩晕26例,跌倒发作1例,意识障碍4例,平衡障碍2例,复视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45例(36.00%),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5例(15.63%),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5)。TIA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以及脑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TIA发作史的存在与否,患者TIA发作后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得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TIA发作史为影响TIA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TIA后4年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风险,ABCD2、ABCD3、ABCD3-V+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99(0.726-0.872)、0.882(0.825-0.938)、0.923(0.878-0.967),以ABCD3-V+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对TIA长期不良预后判断的准确性较高,取截断点=6.5时,其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ABCD3-V+评分与TIA后4年内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存在直线相关性:相关系数=0.872,P=0.000,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二者进行直线回归分析:B=10.219,F=28.679,P=0.000,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评分的增高,TIA后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亦呈增高趋势。依据ABCD3-V+评分法进行危险分层,不同组别的TIA患者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中高危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结论:1 TIA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危险因素引发的临床综合征,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导致TIA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2 TIA后7天、90天、1年、4年内的脑梗死总发生率分别为10.19%、19.74%、23.57%、31.85%,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上升趋势,故TIA后早期与长期的风险评价及防治工作都需要引起重视;3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颈动脉血管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颈部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及TIA发作史为TIA患者4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 ABCD2、ABCD3及ABCD3-V+(ABCD3+血管评估)评分法皆具有预测TIA患者长期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价值,其中以ABCD3-V+评分法对TIA后长期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更高,其危险分层可以用来筛选TIA后长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