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冠心病、吸烟、饮酒史等)、心电图、颅脑磁共振(MRI)、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至颅底CTA或头颅CTA、磁敏感成像(SWI)、颅脑CT、溶栓前和溶栓后24h的NIHSS评分,发病距离治疗时间、溶栓后并发症(主要为脑出血及脑出血的类型)。并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对所收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进行病因分组。CISS分型将卒中分为五类: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卒中,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和病因不明,并进一步将缺血性卒中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分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混合机制。结果:共收集急性脑梗死予以rt-PA静脉溶栓患者62例,女性14例,分别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2例,心源性脑梗死21例,穿支动脉疾病5例,其他病因0例,病因不明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载体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患者10例,动脉-动脉栓塞1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例,混合机制4例,溶栓前NIHSS评分为13.9±6.4分。溶栓后并发脑出血患者共16例,其中出血性梗死患者12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4例。各病因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比较:与其他病因组比较,各病因组患者溶栓前NIHSS分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及穿支动脉疾病组患者溶栓前NIHSS分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下降趋势(分别为11.2±5.8 vs 14.5±6.4,P=0.133及11.8±6.3vs 14.2±6.4,P=0.429)。全部患者溶栓的总有效率为62.9%,各病因组患者溶栓的总有效率均不低于50.0%,且各病因组溶栓的总有效率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及穿支动脉疾病组的溶栓总有效率相对于其他组的有较明显的升高趋势(分别为80.0%vs 59.6%,P=0.222及80.0%vs61.4%,P=0.409)。各病因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比较:5大病因组溶栓后脑出血的比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溶栓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患者未出现脑出血,与其他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vs 30.8%,P=0.042)。溶栓后所有患者并发脑出血的比例为25.8%,且各组溶栓后出现脑出血的比例均低于40.0%。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与其他病因组相比,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比例有下降趋势(18.8%vs 33.3%,P=0.19),而心源性脑梗死组则呈升高趋势(33.9%vs 12.9%,P=0.114)。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单因素分析:溶栓后脑出血组的患者与无脑出血组相比,入院时NIHSS分数有较为明显的偏高,且统计学差异显著(17.6±4.4 vs 12.7±6.5,P=0.006)。脑出血组患者的年龄相对增大,糖尿病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人数相对增多,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非该病因组相比,各病因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患者溶栓后并发脑出血风险相对更低。3.患者入院时NIHSS分数高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风险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