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病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lyc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冠心病、吸烟、饮酒史等)、心电图、颅脑磁共振(MRI)、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至颅底CTA或头颅CTA、磁敏感成像(SWI)、颅脑CT、溶栓前和溶栓后24h的NIHSS评分,发病距离治疗时间、溶栓后并发症(主要为脑出血及脑出血的类型)。并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对所收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进行病因分组。CISS分型将卒中分为五类: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卒中,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和病因不明,并进一步将缺血性卒中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分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混合机制。结果:共收集急性脑梗死予以rt-PA静脉溶栓患者62例,女性14例,分别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2例,心源性脑梗死21例,穿支动脉疾病5例,其他病因0例,病因不明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载体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患者10例,动脉-动脉栓塞1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例,混合机制4例,溶栓前NIHSS评分为13.9±6.4分。溶栓后并发脑出血患者共16例,其中出血性梗死患者12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4例。各病因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比较:与其他病因组比较,各病因组患者溶栓前NIHSS分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及穿支动脉疾病组患者溶栓前NIHSS分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下降趋势(分别为11.2±5.8 vs 14.5±6.4,P=0.133及11.8±6.3vs 14.2±6.4,P=0.429)。全部患者溶栓的总有效率为62.9%,各病因组患者溶栓的总有效率均不低于50.0%,且各病因组溶栓的总有效率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及穿支动脉疾病组的溶栓总有效率相对于其他组的有较明显的升高趋势(分别为80.0%vs 59.6%,P=0.222及80.0%vs61.4%,P=0.409)。各病因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比较:5大病因组溶栓后脑出血的比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溶栓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患者未出现脑出血,与其他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vs 30.8%,P=0.042)。溶栓后所有患者并发脑出血的比例为25.8%,且各组溶栓后出现脑出血的比例均低于40.0%。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与其他病因组相比,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比例有下降趋势(18.8%vs 33.3%,P=0.19),而心源性脑梗死组则呈升高趋势(33.9%vs 12.9%,P=0.114)。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单因素分析:溶栓后脑出血组的患者与无脑出血组相比,入院时NIHSS分数有较为明显的偏高,且统计学差异显著(17.6±4.4 vs 12.7±6.5,P=0.006)。脑出血组患者的年龄相对增大,糖尿病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人数相对增多,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非该病因组相比,各病因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患者溶栓后并发脑出血风险相对更低。3.患者入院时NIHSS分数高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风险增大。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课堂。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有效教学是我们老师的口头禅,也是我们每日工作的向导,或者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只有收获有效教学,我们才会更有效地发展,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许多探究和摸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困顿迷茫中,2012年加拿大的暑期精英班英语课程活动却让我与之不期而遇。  一、加拿大老师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  1. 教学内容生活化  为了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充分地了解加拿大,老师从不同角度选取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自行开发、确定、实施,由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性课程。最早源于西方,在中国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并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随着新课改热潮的退烧,以及应试考试的回流,许多地方的校本课程逐渐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意义重大,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读为本”的理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小壁虎借尾巴》的:1.复习: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回忆已学内容。2.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小壁虎是
目的: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儿童期多见的全身性小血管炎,病因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特征性皮疹,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多伴有消化道、关节和肾脏等多系统损害,如不
研究背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肥胖患者数量迅猛增长,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肥胖不仅影响人类生活质量而且会引起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但内科药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