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核心词汇之一是自我效能感,如何去定义这个专业概念,有些专家认为是每个个体对自己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大小,去进行判断或推测。这个核心词汇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班杜拉的理论认为,如果想让一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某种活动,必须给其以一定的功效期望预期。所以,如果想使一个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某项学习,必须让他有一定的希望预期,增加他的能动性。中国的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英语,我国一直以来很重视高中生英语学科的教育,学生、老师、家长都希望学生的英语成绩能有所提高,提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因为我国是汉语语言系,与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词汇、使用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且英语的使用也不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为官方语言,想在一个较为熟悉的语境下不断重复强化提高英语水平是不太可能的,这就产生了为学而学的较小期望,导致效能感降低。效能感降低会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降低,在学习上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并直接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和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学习动力,最终导致英语成绩差。这部分学生构成了学校中的学困生群体,学困生群体是较为特殊的,他们的主观特征十分明显。在同等的认知条件下,英语学困生是指那部分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尚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学生。为了能使学困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不断进步是客观有效手段之一,但我们同时不能忽略主观因素的影响,即自我效能感。只有提高效能感才能使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从正面积极引导日常的英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又可以使其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因此,帮助这部分学困生正确对待英语学习,认识自我的英语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改善英语学习成绩落后的状况,最终实现学习成绩的明显提高,这对今后的英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调查主要参考了国外学者班杜拉和柯克的相关理论,以自我效能理论为主,以洛阳第十九中学高一、高二共10个平行班的英语学优生和学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李红娟编制的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研究主要调查并分析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提高高中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对今后英语教学的启示。本调查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如何?(2)高中学困生英语自我效能感与英语成绩、性别、年级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2)英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他们的英语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学困生学业成绩越低其自我效能感越差,学业成绩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中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差异不大。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学困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介绍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困生的定义及这两个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三章介绍了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工具以及数据的收集。第四章是对论文调查数据的分析,并在发现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与总结。第五章最后总结并概括了主要发现及启示,并指出了论文的局限性和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