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盂兰盆经》的传译历程以及注疏情况的梳理,从佛教的民间化层面看待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盂兰盆经》是佛教中国化中最为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经中所宣扬的孝道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相契合,满足了中国民众祖先崇拜的心理需求,缓和了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纵观《盂兰盆经》的传泽及注疏过程,早在东晋时就已被编入僧祜的《出三藏记集》,原本它只是一部篇幅不长的抄出经,此来的经录将此经和它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残缺本《报恩奉盆经》以及与之有着相似内容的《灌腊经》都归为“同本异译”。为了增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更是将原本失译的《盂兰盆经》置于东晋译经大师竺法护所译出的二百一十部佛经之内。在原有经文的基础上,后人撰造了《净土盂兰盆经》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使得目连救母的故事更为完满,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促进了由《盂兰盆经》衍生出来的“盂兰盆会”风行,深化了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此外,《盂兰盆经》以其魅力和价值吸引了隋唐以来的佛教学者纷纷对其注疏。其中慧净的《盂兰盆经赞述》援引佛教经典注释经文,极少以儒家典籍解经,且文字优美,风格高雅。宗密的《盂兰盆经疏》则是历代注疏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疏中大量引用儒家的经典,融摄儒、释二教的孝道思想,且文字通俗易懂,不仅为出家修行的僧人所重视,此后历代注疏都奉此为圭臬;而且也易被广大民众所了解和接受,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乃是透过佛经注疏进行佛教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通过对《盂兰盆经》文献体系的整体考察,可以明显的看出佛教针对由贵族门阀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自我调试,呈现语言通俗化、信仰世俗化、表现艺术化的民间化趋势,使之契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扩大和强化其信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