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枇杷是原产于我国的优良果晶,枇杷果实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又正值水果最缺的初夏上市,故深受消费者喜爱。大多数枇杷品种核多,严重降低了枇杷可食率以及食用的方便性,影响了枇杷的商品价值。部分地区栽培的实生枇杷可食率甚至低于50%。因此人们的一直以来就把少核无核枇杷作为品种研究的目标。本论文试验是想通过已经掌握的杂交枇杷资源,选出少核的单株,为培育新的枇杷品种奠定基础,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同时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来进一步改善少核枇杷的商品形状,使果实品质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为逐步把无核枇杷的研究从科研引入实际生产提供帮助。最后在对整个杂交实生苗后代群体进行观察和对果实的相关性分析后,寻求少核趋势与亲本的品种以及果实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试验过程是将所有304个杂交单株进行编号,编号为1~304号,对其中所有开花单株进行标记,每隔30天对每个枝开花、座果、果实生长进行观察和测量。果实成熟后对每个单株选出的40个果进行测量和计算,把果实少核形状及其他综合形状作为少核单株优选的依据,最后用打分法选出少核单株。在次年,对选出来的1个少核单株与其他单株进行生长调节剂处理,采用3个浓度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的浓度为氯吡脲(KT-30,cppu)0(清水对照)、30、50、80mg/L。除了对照外,其他处理都在开花初期(12月初)采用500mg/L的GA3进行了无核诱导,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再采用上述不同浓度的氯吡脲进行喷布,具体时间分别为1月、3月和4月。试验结果如下:从杂交单株群体中,筛选出了性状稳定的1个少核单株OD1,树势强健,抗性强。果实单核率为69%左右,座果率高,果实外观以及内在品质均较好。该单株在生长调节剂作用下表现好。通过赤霉素的诱导可获得100%的无核果实,在1月中旬、3月上旬和4月中旬使用氯吡脲进行膨大处理,可以获得平均达到70g左右的无核果实。使用3种浓度的氯吡脲膨大无核枇杷,其中30mg/L所得果实较小,与50mg/L、80mg/L的氯吡脲两个处理的结果有显著差异,而50mg/L、80mg/L两个处理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使用50mg/L的氯吡脲可以较大节约成本,且达到良好效果。杂交枇杷后代性状的广泛分离,相同的杂交组合不同的单株之间,大多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单株对赤霉素诱导无核果实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但杂交枇杷果实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与种子数目存在回归关系。霞钟作为母本的单株后代表现出了一定的少核倾向,因此宜用作母本。而用苹果77—1作为父本对杂交枇杷的综合性状影响比其作为母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