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等化的实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承担着增进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已有研究证实,作为公平机制本身的社会保障本身却存在难以回避的地区与城乡差异。然而既有研究并没有对社会保障均等化给以定义,亦缺乏系统性的均等化评估,且对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实证的解释力不足。因此本文以地区的视角研究省际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评价问题,并实证检验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得出社会保障均等化实现的政策启示与可行路径。本文在既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社会保障差异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界定社会保障均等化概念,构建省际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社会保障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核密度估计图、收敛的分析方法全方位呈现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并基于泰尔指数的差异分解方法得到省际社会保障均等化指数。选取影响社会保障均等化发展的因素、阐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结论如下。(1)基于社会保障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差异现状,本文提出:社会保障均等化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性、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为核心,覆盖全体国民、大致均等的社会保障服务。其均等化的实现不以国民身份、性别、区域、城乡等特征的差别而有所区别,是综合考虑社会保障公众需求与支出成本的均等化。(2)对省际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的评价中,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分析发现省际社会保障在综合水平提升的同时存在逐渐向中部靠拢的均等化趋势;基于面板数据的绝对收敛分析发现不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省际社会保障发展均存在收敛趋势;基于泰尔指数的省际社会保障均等化指数则更加清晰地量化了全国与区域层面的均等化趋势,并以三大区域为落脚点分解均等化的区域间趋势与区域内趋势。(3)对社会保障均等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中,财政分权、政府治理、经济基础三大因素被考虑在列,并选取财政支出分权、财政自给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偏好、政府绩效、经济发展、城市化、居民收入七个解释变量,以社会保障综合发展指数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实证模型。根据实证的检验结果得出省际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对策,在结合均等化进程评价结论的同时提出初步的政策路径:坚持区域均等为先的原则,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面均等化;把握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契机,促进社会保障均等化;强调供给激励,促进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均等化标尺竞争;建立与巩固社会保障均等化发展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