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加大,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成为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在1998年出台了“四项减值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2001年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项制度将原制度中的计提的四项减值准备扩充至八项,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2006年2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一资产减值》(CAS8),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由此又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资产减值会计新准则的出台,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上市公司仍然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
本文在对资产减值相关理论、处理方法等的研究基础上,介绍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情况,分析了我国现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改进建议。
首先,本文研究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其中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剖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论述了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积极意义。
其次,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时点、确认迹象、计量标准、计量方法、减值准备的冲回和披露等方面与我国会计制度相关规范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会计制度规范可操作性还不强,会计政策弹性较大,为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
而后,通过研究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以及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的总体情况,指出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综合数据对口前证券市场上,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现状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在借鉴西方资产减值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资产减值的独立审计、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