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工具之一,被中央银行用于管理银行系统内的流动性和政府与银行系统之间的现金流动情况,从而引导货币市场中利率的变动。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恢复公开市场业务至今,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应对此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中央银行频繁地使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流动性。但在不完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公开市场业务能否真正地发挥其有效性?因此,本文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且实证分析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现代货币理论中搜集关于公开市场业务的代表性观点,以便推导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机理;然后与美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总结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从而检验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具体地,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在简单地介绍完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之后,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与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存在的创新点。第二章从现代货币理论中总结关于公开市场业务的相关观点,其中凯恩斯货币理论中关于利率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的影响之观点直接促进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和操作途径的建立,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货币主义货币理论影响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机理和操作工具的选择,因此将公开市场业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而另外一个在现代货币理论中影响较深的新古典主义却提出公开市场业务无效论。随后,在上述的理论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机理,即公开市场业务——非借入准备金——准备金数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将美国发展成熟的公开市场业务情况与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开市场业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意在从中得到有利于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启示。对比分析主要是从完善的框架机制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两个方面进行的,而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如,相比美国独立的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我国货币政策方面的重大决策权掌握在国务院手中,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对重大货币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以及对一般货币政策的决策权;货币市场有限的规模和交易产品限制了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有效选取;未完成的利率市场化阻碍了操作目标转变为货币市场利率,同时也阻碍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在不同利率市场之间的传递。第五章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分析。运用EGARCH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日交易量变化率与7日Shibor利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也就是说有意增加基础货币的公开市场操作会引起利率的降低,而公开市场操作对该利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而公开市场业务与上证指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也就是说公开市场操作情况不能显著地影响投资于股票市场上的资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