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跆拳道起源于韩国,是一项以腿为主,手脚并用的搏击类项目。从目前的国内外有关跆拳道运动研究的相关文章来看,主要从运动员选材、生理、生化指标、战术运用、及摆动腿的运动情况上进行了研究。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上肢、下肢、躯干的紧密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上肢的摆动,有利于平衡,有利于躯干的扭转。本文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在上肢运动与动作结构之间建立一定关系。1.通过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时间特征对比分析可知:束臂状态总时间特征0.37s±0.03大于有手状态0.34s±0.03,因没有上肢的协调配合,延长了动作时间,受束臂影响最大的是张婷婷和王婷(0.40s)也许是以前从来没有经过此动作的训练或经验不足所致,且击打阶段的时间特征束臂0.10s±0.02大于有手0.09±0.01,时间相应增加,速度相应减慢,从中说明上肢对整个横踢动作结构的时间特征有一定的影响。2.通过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重心变化情况可知(尤其是Y轴):重心平衡是稳定整体的基础,在实战格斗中,动态平衡就是人体在运动中保持力学方面变化下的基础,重心在y轴上变化明显,尤其是张婷婷相差0.05m从波形图中即可看出。因没有上肢的协调配合,摆动腿须用力蹬地去踢击,躯干须充分有力扭转,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全程动作,这样增加了重心在Y轴上的摆动幅度,即增加了偏心力矩(M1),为了维持身体姿势不发生沿竖直轴(Z轴)的扭转,从而维持身体平衡,顺利完成后横踢动作。上肢摆动力矩(M2)与击打腿所形成的偏心力矩(M1)形成一对平衡力矩,这样上肢的补偿性动作维持了身体平衡,从而顺利完成后横踢动作。由此可见,从重心变化情况和力矩平衡的角度看,上肢对维持跆拳道后横踢技术中的人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3.通过两种实验条件下支撑腿转动角度、髋关节转动角度特征分析可知:束臂状态角度均小于有手状态角度,且束臂状态下,重心在X轴上的前滑位移也较少,那么就需要上肢的有利协调配合,积极地完成“顶髋、送髋”动作,进而增加踢击的有效距离,力求做到“三点一线”踢法,可见,上肢对整个身体的转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要正确理解教材中180度的深刻内含,因为在激烈的动态比赛中,支撑脚、髋关节及摆动腿很难成一直线(180度),所以后横踢过程中支撑腿(脚环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向进攻方向根据需要作有效调转。由此可见,上肢在跆拳道后横踢技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