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细菌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细菌一旦形成生物被膜耐药水平显著提高,导致抗菌药杀抑菌效果变差。本文从患乳房炎奶牛奶样中分离到30株大肠杆菌,首先测定乳房炎防治常用抗菌药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继而测定氨苄西林联合其它奶牛乳房炎抗菌药的协同杀菌指数(FIC)。并初步探究中药亚抑菌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成膜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氨苄西林和其它常用抗菌药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MIC、FIC测定二倍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30株大肠杆菌进行MIC测定,8种抗菌药对临床分离株MIC结果统计显示:硫酸头抱喹肟MIC值主要分布在2~8 μ g/mL之间,盐酸头孢噻呋MIC值主要分布在4~8 μg/mL之间,氨苄西林MIC值主要分布在8~32 μg/mL之间,利福昔明MIC值主要分布在4~8 μ g/mL之间,苄星氯唑西林MIC值主要分布在8~128μg/mL,阿莫西林MIC值主要分布8~32μg/mL,单硫酸卡那霉素MIC值主要分布在16~64μg/mL,头孢氨苄MIC值主要分布在16~64μ g/mL之间。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联合其它乳房炎常用抗菌药的FIC。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25922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协同;氨苄西林+头孢喹肟协同;氨千西林+苄星氯唑西林相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相加;氨苄西林+盐酸林可霉素拮抗;氨苄西林+卡那霉素无关;氨苄西林+头孢氨苄无关;氨苄西林+利福昔明无关。30株临床分离菌株FIC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头孢喹肟有较好的协同杀菌效果,对不同临床分离菌株呈协同或相加作用;氨苄西林+卞星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对临床分离株呈协同、相加、无关作用,FIC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头孢喹肟,氨苄西林+头孢噻呋两种组合对有较好的协同杀菌效果。2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体外研究及中药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调控基因机制作用的初探刚果红平板定性检验结果显示30株临床分离株有28株菌具有成膜性;结晶紫半定量试验发现30株大肠杆菌:2株强成膜,5株中等成膜,21株弱成膜,2株不成膜。微孔板法建立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成膜能力菌株生物被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强成膜株在12 h测得最大OD值;中等成膜株在24 h时左右测得最大OD值,弱成膜株在24~36 h测得最大OD值。银染法观察强成膜菌株E.coli-26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在12~24 h可观察到聚集程度较高的黑色团块,24h以后黑色团块聚集程度变低。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显示双丁在亚抑菌浓度下可以抑制被膜基因的表达,rpoS、csgA、csgB、csgC、csD(P<0.001;P<0.01;P<0.05);双黄连亚抑菌浓度下促进 csC 表达,rpoS、csgA、csgB、csgD(P<0.001;P<0.01;P<0.05)表达量较对照组低。综合荧光定量试验结果分析两种中药在亚抑菌浓度下均可抑制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可初步推断随着亚-MIC浓度的降低被膜相关基因有复表达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