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占中”运动是发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系列“占领中环”的非法集会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国内外媒体纷纷对此事件作出了报道。但是《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报道有明显不同。而且以往对“占中”运动的研究大多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互文性角度展开。本研究试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采取更多的语言分析手段去分析香港“占中”运动的相关新闻报道,来揭示新闻报道中潜在的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手段揭露出来的,并指出本研究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启示。本文选取《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中有关香港“占中”事件的新闻报道各28篇(共44647字)为语料,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理论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手段是构建语言的意识形态的一种有效的语言策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中运用的语言手段,即词汇选择,情态系统,及物性系统和互文性方面存在差异。《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倾向于美化“占中”事件,报道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中国日报》的报道者力求公正客观的澄清事实真相。这种截然不同的报道体现了意识形态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时政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中语言手段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是为了揭示语篇的潜在意识形态。政治新闻的特点有新鲜性,真实性和实效性,但是“政治性”是时政新闻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时政新闻报道者最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操控,掩盖事实真相。因此,时政新闻的报道必须准确,贴近民生,新闻报道者应增强民众主体意识,适应读者的需要。而且,时政新闻报道要全面,深度,客观,报道者要注意摆脱固有的政治立场。为此报道者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业务功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