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在政策上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提出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方式,这就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和课程的灵活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了学校。如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200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地方和学校安排的选修课占周课时累计数的10.8%-18.6%,同时学校还需要承担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占8.8%)的课程。这些政策的提出,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也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利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然而,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我国部分重点学校如上海大同中学、七宝中学、江苏省锡山中学等都进行了具有“校本”意义的课程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身为一线教师,笔者深刻感受到广大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仍然知之甚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力求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探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现状。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体现在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几个方面。然而目前开发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表现在:课程资源缺乏充分利用、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特色没有体现、开发主体能力不足等几方面。第二部分,探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并进行课程资源分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分析。另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就要对课程资源有所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师、教材、地方文化和网络资源等几种主要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其中明确了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教材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地方文化是宝贵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等。第三部分,探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以一个具体学校即济南七中为例,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探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从专题研究型和综合实践型两个角度,通过开发基础、课程纲要、具体实施、课程反思几个步骤,探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由理论和实践入手,力求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明晰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