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优秀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是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施的基石。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含着重要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孔子的思想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仁”,以至后人把孔子思想概括为“仁学”。“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积极有为的人性论、礼制论,属于价值观教育的范畴。孔子通过“仁学”在教育领域里致力于塑造理想的人格,致力于培养人才。“仁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许多方面仍然应该被我国当代教育所重视。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从“仁学”视角来审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分析“仁学”与当代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的逻辑联系,探讨“仁学”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本体论内涵以及方法论意义。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由基础性、主导性和辅助性三要素组成。对于当代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学校是主阵地,教材课程是核心,教师是主导。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民族精神相统一,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资源与方法相协调。“仁学”思想是我国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撑,中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挖掘“仁学”思想的优秀资源。一方面,“仁学”存在于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中,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仁学资源具体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仁”,以修身为目标的“仁”,以品格为导向的“仁”,以和谐为追求的“仁”,以仁爱为核心的“仁”。“孝、忠、信”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基石,“修己安人”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目标,“真、善、美”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精髓,“尚中贵和”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追求,“仁爱”思想是价值观教育资源的“仁学”核心。另一方面,“仁学”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仁学”的方法论表现为:以立志为起点,以躬行为原则,以榜样为特点,以褒贬为支撑。“立志有恒,自省自讼”能够促进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思学并重,身体力行”能够推动价值观教育的践行,“以身作则,友贤成德”能够培养价值观教育的氛围,“褒贬结合,改过迁善”能够保障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本研究是对当前我国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研究的一种视角创新,也是对“仁学”传承、弘扬的有益探索,有利于突破“仁学”及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研究的维度,拓展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不仅仅是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探究,更是文化建设的一种理念,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