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尺骨鹰嘴骨折为创伤骨科常见病之一,因其解剖位置表浅,易受外力损伤,多致尺骨鹰嘴中部及基底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范畴,复位、固定困难,易出现畸形,手术难度较大,治疗要求高,其重点在于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的活动功能,避免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及研究不断深入,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及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对治疗肘关节的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尺骨鹰嘴髓内钉,将其固定于模型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了解其各项性能参数,再与克氏针张力带、AO解剖钢板进行力学比较。方法:15对防腐处理人尺骨标本(均含有肱三头肌腱),经X光测试排除畸形,严重骨质疏松等病理情况,然后随机分成三组(A、B、C),每组有5对配对尺骨,每组均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其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每组骨密度差异是否对实验造成影响。标准化截骨,建立尺骨鹰嘴斜型骨折模型,分别使用张力带钢丝、AO解剖钢板及新设计的尺骨鹰嘴髓内钉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在骨折两端做标记,然后进行连续的动态加载试验,一个周期内的测试程序:肘关节从0~100°改变,肱三头肌腱拉力从30~200N变化,肘关节屈伸一次为一个周期。经过10、100、200、400周期循环加载后,分别测量骨折移位的距离,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中定量资料使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①循环加载10周期后测量:A组(张力带钢丝组)骨折移位的距离0.33±0.02mm;B组(解剖钢板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0.32±0.02mm;C组(实验研制的交锁髓内钉)骨折间移位的距离0.32±0.02mm,C组与A组、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循环加载100周期后测量:A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12±0.05mm;B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05±0.03mm;C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00±0.04mm,C组与A组、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③循环加载200周期后测量:A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64±0.04mm;B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60±0.07mm;C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51±0.05mm,C组与A组、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④循环加载400周期后测量:A组骨折移位的距离2.02±0.07mm;B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75±0.06mm;C组骨折间移位的距离1.65±0.06mm,C组与A组、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连续动态加载应力下,新设计的髓内钉系统在固定尺骨鹰嘴骨折中,固定牢靠,具有较好的抗压缩、抗旋转能力,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张力带钢丝及AO解剖钢板,显示出示更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