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台州市黄岩区高龄二胎产妇,分析其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及重要的高危因素,及早发现高危人群,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以达到降低产后PFD发生率及早期治疗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年龄≥35岁、二胎足月、前次阴道分娩、排除孕前PFD、排除妊娠合并症等),记录产妇此次分娩方式、产前BMI、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等。产后6-8周对所有产妇进行SUI、POP-Q评分及盆底肌力检测;将有PFD的产妇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试验组进行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治疗1疗程,对照组PFD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3个月后,两组产妇再次进行盆底肌力检测评分。然后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59例产妇,经阴道分娩212例(81.8%),选择性剖宫产组47例。分娩间隔12.2±3.4年;产前BMI为26.763±2.574;新生儿体重3432.813±450.895g。两组产妇在分娩间隔时间、产前BMI、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阴道分娩组中第一产程时间0.42~14小时,第一产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2.83(1.66,4.5)小时;第二产程时间4~52分钟,第二产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19.0(13.0,29.0)分钟;其中会阴侧切缝合术20例、会阴直切缝合术2例、会阴Ⅰ度裂伤55例、会阴Ⅱ度裂伤120例,会阴无裂伤15例。2.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均有产妇盆底Ⅰ、Ⅱ类肌力受损情况。阴道分娩组盆底Ⅰ类肌力受损者176例,受损率83%,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力受损者31例,受损率66%,阴道分娩组受损率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盆底Ⅱ类肌力受损者154例,受损率72.6%,选择性剖宫产组Ⅱ类肌力受损者22例,受损率46.8%,阴道分娩组中的Ⅱ类肌力受损率较选择性剖宫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均有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阴道分娩组有58例发生了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7.4%,选择性剖宫产组中有3例发生了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均有产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情况。阴道分娩组有98例发生了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46.2%,选择性剖宫产组有12例发生了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2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组中,产后Ⅰ类肌力受损发生的产科因素中,产前BMI、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新生儿体重、前次出生体重、会阴裂伤情况及分娩间隔时间均不是Ⅰ类肌力受损的危险因素;盆底Ⅱ类肌力受损与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压力性尿失禁仅与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盆腔器官脱垂与产前BMI及分娩间隔相关(P<0.05)。6.对患有PFD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产妇经盆底肌锻炼后,Ⅰ类和Ⅱ类肌力恢复到大于3级的例数分别为4例(6.7%)、8例(13.3%);试验组经盆底肌锻炼以及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力恢复到大于3级的例数分别为28例(46.7%)、36例(6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选择性剖宫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Ⅰ、Ⅱ类肌力损伤、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降低其风险,但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2.控制新生儿体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盆底Ⅱ类肌力受损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3.孕妇产前健康的体重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的概率。4.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盆底肌锻炼外加电刺激疗法比单独的盆底肌锻炼更有效地恢复盆底肌肉功能,建议产后早期以及长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并辅助以电刺激疗法,以恢复和巩固盆底功能。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年龄≥35岁、二胎足月、前次阴道分娩、排除孕前PFD、排除妊娠合并症等),记录产妇此次分娩方式、产前BMI、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等。产后6-8周对所有产妇进行SUI、POP-Q评分及盆底肌力检测;将有PFD的产妇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试验组进行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治疗1疗程,对照组PFD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3个月后,两组产妇再次进行盆底肌力检测评分。然后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59例产妇,经阴道分娩212例(81.8%),选择性剖宫产组47例。分娩间隔12.2±3.4年;产前BMI为26.763±2.574;新生儿体重3432.813±450.895g。两组产妇在分娩间隔时间、产前BMI、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阴道分娩组中第一产程时间0.42~14小时,第一产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2.83(1.66,4.5)小时;第二产程时间4~52分钟,第二产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19.0(13.0,29.0)分钟;其中会阴侧切缝合术20例、会阴直切缝合术2例、会阴Ⅰ度裂伤55例、会阴Ⅱ度裂伤120例,会阴无裂伤15例。2.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均有产妇盆底Ⅰ、Ⅱ类肌力受损情况。阴道分娩组盆底Ⅰ类肌力受损者176例,受损率83%,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力受损者31例,受损率66%,阴道分娩组受损率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盆底Ⅱ类肌力受损者154例,受损率72.6%,选择性剖宫产组Ⅱ类肌力受损者22例,受损率46.8%,阴道分娩组中的Ⅱ类肌力受损率较选择性剖宫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均有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阴道分娩组有58例发生了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7.4%,选择性剖宫产组中有3例发生了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均有产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情况。阴道分娩组有98例发生了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46.2%,选择性剖宫产组有12例发生了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2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组中,产后Ⅰ类肌力受损发生的产科因素中,产前BMI、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新生儿体重、前次出生体重、会阴裂伤情况及分娩间隔时间均不是Ⅰ类肌力受损的危险因素;盆底Ⅱ类肌力受损与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压力性尿失禁仅与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盆腔器官脱垂与产前BMI及分娩间隔相关(P<0.05)。6.对患有PFD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产妇经盆底肌锻炼后,Ⅰ类和Ⅱ类肌力恢复到大于3级的例数分别为4例(6.7%)、8例(13.3%);试验组经盆底肌锻炼以及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力恢复到大于3级的例数分别为28例(46.7%)、36例(6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选择性剖宫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Ⅰ、Ⅱ类肌力损伤、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降低其风险,但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2.控制新生儿体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盆底Ⅱ类肌力受损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3.孕妇产前健康的体重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的概率。4.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盆底肌锻炼外加电刺激疗法比单独的盆底肌锻炼更有效地恢复盆底肌肉功能,建议产后早期以及长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并辅助以电刺激疗法,以恢复和巩固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