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及其代谢物诱导的急性肝毒性和免疫活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ufe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经常作为处方药或非处方药使用于疼痛、发热及关节炎症的治疗。由于NSAIDs的广泛使用,与NSAIDs相关的药物诱导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越来越受到关注。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苯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也是报道较多的会引起特异质药物性肝损伤的典型药物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急性肝衰竭和死亡。目前,除了苯醌亚胺一蛋白加合途径和致线粒体功能紊乱等直接毒性外,免疫毒性也被认为是DCF诱导DILI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此外,由于DCF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相对丰富,可以被进一步转化为多种具有潜在肝毒性及免疫原性的反应活性代谢产物,DCF介导的DILI可能是由于多种反应活性代谢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了解DCF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及代谢物的肝毒性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规避DILI风险。然而,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产物诱导的肝毒性机制以及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采用人拟化TgCYP3A4/hPXR小鼠模拟DCF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对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的急性肝毒性进行评价,从药物直接毒性、代谢动力学、肝脏转录组学以及体内外免疫活化等角度对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介导的DILI机制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考虑到DCF代谢途径广泛,除非抑制其他所有代谢途径,否则无法评估DCF原型药物或其某一特定代谢产物在体内与DILI的直接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4’-羟基双氯芬酸(4’-OH-DCF)、5-羟基-双氯芬酸(5-OH-DCF)以及双氯芬酸酰基葡萄糖醛酸(DCF-G)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分别直接给予TgCYP3A4/hPXR小鼠,并通过血清生化检测及肝脏组织病理检查评估各DCF反应活性代谢物和急性肝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均可以引起TgCYP3A4/hPXR小鼠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清ALT水平显著增加以及肝细胞水肿变性。其中,DCF-G在这三种反应活性代谢物中对肝脏的损伤最为显著。
  2)为了探究DCF在体内潜在的直接肝毒性机制,本研究利用LC-MS/MS方法评估DCF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中肝脏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变化,结果发现DCF不是通过GSH耗竭对肝脏细胞产生直接毒性,说明在体内可能存在其他的毒性机制间接参与DCF急性肝损伤的发生。
  3)为了进一步探讨DCF急性肝损伤敏感性和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代谢分布的相关性,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的、准确并可靠的DCF及其代谢物LC-MS/MS检测方法。通过LC-MS/MS技术和血清ALT活性检测分别比较TgCYP3A4/hPXR小鼠和野生型BALB/c小鼠中DCF的代谢分布和对DCF致急性肝损伤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相对于野生型BALB/c小鼠,TgCYP3A4/hPXR小鼠对于DCF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更敏感,且DCF反应活性代谢物在敏感小鼠肝脏中更加富集。这些不仅证实了TgCYP3A4/hPXR小鼠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DCF介导DILI机制的理想模型,也表明了DCF反应活性代谢物在肝脏中的富集程度可能直接影响DILI的敏感性。另外,本研究基于上述通过DCF及其代谢物直接给药建立的急性肝毒性TgCYP3A4/hPXR小鼠模型,对DCF、4’-OH-DCF、5-OH-DCF以及DCF-G直接进入体内后在全血和肝脏中的转化及暴露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DCF-G直接给予小鼠后可以在体内转变为原型药及其他反应活性代谢物,提示DCF-G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再次伤害;另外,DCF-G在DCF和DCF-G直接给药所诱导的急性毒性肝脏中表现出明显的富集。这些进一步表明DCF诱导的急性肝毒性和DCF-G在肝脏中的富集有关。
  4)为了进一步探究药物性急性肝损伤机制以及和免疫系统的关联,本研究利用肝脏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进一步评估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在急性肝损伤条件下对肝脏转录组的影响,并采用Real-timeqPCR技术对RNA-seq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肝脏基因组转录,其中DCF-G的影响最为显著。DCF-G可以诱导大量“免疫系统”和“细胞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Cxcll、Ccl2、C3arl、C5arl、Tnfaip3、Fga、Fgb、Fgg以及Serpinel等,而这些基因主要与“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以及“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等生物学通路有关。DCF-G可通过诱导这些基因及其生物学通路促进肝脏局部炎症反应,促使肝细胞对TNF-α介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等,从而在急性肝损伤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4’-OH-DCF也可以诱导部分“免疫系统”和“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表现出和“TNF信号通路”以及“IL-17信号通路”一定的相关性。然而,急性肝毒性较弱的5-OH-DCF对这些基因的影响较少。这些结果表明肝脏免疫系统的活化和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产物诱导的急性肝毒性有关,特别是DCF-G。
  5)本研究进一步评估了DCF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外对免疫细胞及因子的活化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I和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lclc7细胞建立了共培养模型,在体外进一步评估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的炎性刺激作用和细胞毒性。体外细胞实验表明DCF在J774A.1细胞和Hepalclc7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协同”细胞毒性。但是,DCF活性代谢物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协同毒性,并且DCF及DCF-G不会直接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的炎症反应。这些提示了巨噬细胞在DCF诱导的DILI可能起着部分的作用,而DCF反应活性代谢物产生的急性肝毒性可能是更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体内存在其他的毒性机制介导DILI的发生。另一方面,本研究利用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对急性肝毒性小鼠血清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CF及其反应活性代谢物可以诱导血清免疫相关因子水平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DCF-G和4’-OH-DCF在急性肝毒性发生早期可以显著诱导IL-12、IL-17和TNF-α血清水平的上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肝脏转录组的结果。
  本课题通过探索DCF反应活性代谢物致肝毒性机制,包括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确定了DCF-G是DCF急性肝损伤的主要贡献者,而这和DCF-G在肝脏中的富集以及对肝脏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相关,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以及“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等生物学通路。通过确定的代谢产物及免疫活化途径,也可为此类药物肝毒性,尤其是急性肝毒性,提供预测和规避的方向及潜在的干预靶点。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阐明DILI的作用机制,同时为创新药物开发及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多基因和多细胞信号通路参与的复杂过程。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复杂性,相对于单靶点药物和药物联合使用,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多靶点药物可能在肿瘤治疗上具有更好的优势。因此,合理设计出协同调节多病理靶点且安全有效的先导化合物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热点。p53是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
学位
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在皮肤病、妇科以及泌尿系统等浅表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光动力疗法毒性小、起效快、无耐药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危及毗邻正常组织,因此,PDT凭借其独特优势已经成为肿瘤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常规治疗手段外的又一种成熟治疗技术,在肿瘤防治领域日益受到重视。PDT虽然在临床肿瘤治疗
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细胞增殖对心室壁形态发生和心肌致密化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心肌细胞增殖异常与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机氯农药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是一种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土地杀菌剂,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给农作物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本研究基于前期工作基础进一步探究了PCNB影响心肌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心脏发育毒性的机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会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向心性肥胖等多种副作用,进而影响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报道表明,糖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肝脏糖异生基因的表达,并且抑制脂肪UCP1的表达。糖皮质激素引起肝脏糖异生和抑制UCP1的表达机制尚不明确。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能明显促进肝脏和巨噬细胞Klf9(Kruppel-like factor 9)的mRNA和蛋白水平。为了
学位
病毒是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和流感病毒A/B(Influenza A/B virus)是患者中最常检测到的两种病毒。  RSV是肺病毒家族的一种负链非节段RNA病毒,它是引起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的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目前FDA批准的其治疗药物只有利巴韦林和帕利珠:利巴韦林是一种非特异性抗
学位
在人类文明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仍旧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是导致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导致老年人群和患有心肺疾病或免疫缺陷的成年人群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的原因。流感病毒亦会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并且导致了多次世界大流行,使我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
研究内容一18F-MyoZone的合成检测及异常毒性研究  目的:18F-MyoZone是一种18F标记的新型心肌灌注显像剂,参照既往研究合成18F-MyoZone,再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及异常毒性研究,评价18F-MyoZone临床应用安全性。  方法:首先,通过亲核取代方式,以18F-F-取代MyoZone-OTs前体的方法制备18F-MyoZone,再经HPLC分离、过无菌滤膜,得到无菌无热原的
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亟需新型高效的抗生素,而当前新型优质抗生素药物匮乏,主要原因之一是已知菌和素的重复筛选所导致的发现成本升高和效率低下。放线菌是抗生素生产的主力军,其物种多样性是化合物多样性的基础,开发菌源,丰富药用放线菌资源,可从源头上增加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机率。栖息于特殊环境的放线菌以往研究较少,因其独特的基因类型和代谢机制,目前已成为药用放线菌资源开发的热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择红
含有较高比例sp3杂化碳的药物分子比对应的平面芳香结构分子具有更复杂的立体结构,与靶标蛋白有更多的结合位点,而且常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因此如何合成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的药物分子正成为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作为药物分子中常见的杂环结构,氢化吲哚结构及其合成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氢化吲哚结构在天然产物中也有广泛分布,如石蒜科、刺桐属、马钱子属和白坚木属等种类生物碱均含有氢化吲哚结构。因此,开
学位
目的:  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又称阿霉素,是一种有效的广谱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并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然而,多柔比星所致的心脏毒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其损伤机制与引起心肌活性氧(ROS)产生、线粒体损伤、钙稳态受损和心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褪黑素(melatonin,MEL)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人体内源性激素,研究发现它还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和心脏保护作用,参与维持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