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眼视觉是人类大脑中枢的一种高级功能,是动物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对认识环境的一种最高级完善的适应性表现,是非常复杂及精细的一种生理活动过程。临床根据其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通常分为三级: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觉,完整的三级双眼单视功能使外界环境以三维立体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完善的双眼视觉使人们容易工作,学习,创造性劳动,正确得到有关于物体位置、大小、距离、方向的概念,准确地判断客观环境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使人们可以从事一些尖端,精密的工作。双眼视觉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至观重要。双眼单视功能是一种在动物种属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比较晚近获得的一项本领。因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精细的生理机能机制,所以它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很容易遭到破坏产生紊乱。斜视就是一类能够严重破坏双眼单视功能的疾病。我们所研究的先天性外斜视是斜视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发生在患者出生时或生后1岁以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国内相关报道及研究较少。本研究我们对符合先天性外斜视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病例筛查,术前详细地常规眼部检查及眼肌、视功能方面检查,制定详细地手术治疗方案并具体地实施手术操作,对先天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进行研究总结,对辐辏不足,基本型,外展过强型外斜视,外斜视伴有“A”征或“V’征,外斜视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外斜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视伴有D V D型者等不同情况分别阐述具体治疗方法。对不同年龄组患者进行术后双眼视觉近期和远期的观察统计,以观察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程度的关系。对术后恢复正位的先天性外斜视的患者制定并执行具体可行性双眼视功能的训练,统计并分析其与双眼视功能重建程度的关系,观察手术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之间的关系。希望对临床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较可靠依据。 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1年1月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符合先天性外斜视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术前进行常规视力及矫正视力检查,阿托品或后阿托品散瞳后综合验光仪进行屈光状态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前节,眼底镜检查,术前眼位照相,眼底照相检查,根据术前年龄和视力情况决定是否行弱视训练。分别测量同视机查各个方位的他觉斜视角和自觉斜视角判断出斜视类型。查三棱镜,分别测量6M,33CM的斜视度。同视机和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谱测定术前Ⅰ,Ⅱ,Ⅲ级视功能检查,根据上述检查的综合情况制定出手术的方案。手术方法:根据原在位33 c m和6m斜视角度数设计并计算水平斜视的手术量。具体方式:(1)基本型以减弱外直肌力量和加强内直肌力量为主,如双眼外直肌后徙,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单眼内直肌截除,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辐辏不足型以加强内直肌力量为主,如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同眼内直肌的大量截除;外展过强型以减弱外直肌力量为主,如双眼外直肌后徙术。(2)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如伴有V征者,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亢进者,行亢进的下斜肌的切除或断腱术或水平直肌移位术。(3)伴有A征的外斜视,如伴上斜肌功能亢进,行上斜肌鞘内断腱术或上斜肌延长等上斜肌减弱术,如无上斜肌亢进,行水平直肌移位术。(4)伴有D V D的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或行上直后徙加后固定术。术后一周,三个月,半年,一年分别测定三棱镜检测眼位变化并及时发现眼位变化情况并进行有效处理,同视机和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谱复查Ⅰ,Ⅱ,Ⅲ级视功能。 结果:先天性外斜视发病的时间一般较先天性内斜视发病的时间晚,斜视角度大而且比较稳定,外斜大多为恒定性,无间歇期或间歇期极短,双眼可交替性注视,除外先天的近视,远视,弱视,视力损伤不大,固视不良者少,斜视度数与屈光状态和眼调节力关系不密切,常常合并有上斜肌亢进或下斜肌亢进及DVD,A征或V征。远期眼位正位率要低于术后近期眼位正位率,各个组别对比:~2岁组远期正位率低于~4岁组与~8岁组及~18岁组(x2=-15.924,p=0.001),~4岁组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重建相比较最好优于其余3组(均秩:~2岁组51.89,~4岁组55.97,~8岁组46.53,~18岁组41.59),但~2岁正位组术后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比率最高(x2=16.921,p=0.001)。 结论:手术年龄选择对患儿术后双眼视觉发育至关重要,因先天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其双眼视觉建立不良,早期手术,恢复双眼视觉的机会就越多。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远低于较晚手术者。故早期手术后应保持密切有效长期随访及时处理伴发症状以达到提高远期正位率目的,提高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及重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