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领域的网络心理互动研究——后现代心理学视域中的博客现象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zho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更替,最显著的标志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具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互联网是具有实时、互动、跨境、跨文化传播等特点,尤其是博客这样的自媒体的出现,则是对大众话语权的一次空前的解放:人人可以做编辑,发表自己的文章,述说自己的故事;可以出版自己的书籍,传播自己的理念;可以发布自己的影像,张扬自己的个性。博客不仅带来了另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拓宽了人际传播的渠道,引发了社会关系的调整,更衍生出了新的网络文化。 传播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等从各自学科角度对博客进行了分析:博客体现了草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兴起,遵循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思维方式,进行着“自我叙事式”的信息传播,恪守“信息传播领域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传播过程由“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转变。那么从心理学尤其是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透析博客,它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诞生于后现代文化空间中的博客网络传播就必然具备后现代文化气质,从而天然承载后现代文化精神,体现出交互性、多元性、模糊性、自主性、个体性等后现代文化的新特点:从理性走向感性: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一元到多元的价值诉求:从众声喧哗到凝思冥想:从对真理与本质的渴望到维护理想、价值与意义。 通过书写表达自己,博客作者这样一群思想独立的传播者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行为与心理特点。论文通过对新浪博客的案例分析,发现人们在博客中往往扮演不同于现实中的角色。如果博客仅仅超越了现实世界对个体的规定性,那么它还不值得我们为之欢呼。从文化层面思考,博客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增值和生存环境的改变,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其间最里层的东西是人们新的文化心理状态,包括博客作者对自己所向往的社会形态的期待和信念,也凝炼出相应的行为和规范模式。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扮演,博客满足了个体的情感需要、疏解压力需要、自我整合需要、认知需要和归属需要。 多样的角色扮演也深刻地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或人格建构:有助于实现真实的自我和满足其潜意识的需求;现代自我的隐退,社会构建的自我;成就后现代的“多重心灵”;博客述说自己的故事,成就自发朴素的叙事方式;博客等网络心理互动加速了青少年的社会化。博客空间是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维,充斥着多种异质因素,充满悖论和张力的世界: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性,又产生虚假性;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其交互性特征既给带来文化的沟通,又加剧了文化侵略。博客像玫瑰一样,在散发着幽香展示其魅力的同时,也向那些亲近它的人刺出隐藏的荆棘:一方面博客记录并展示自我的个性,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造成了公共意识的崩溃;一方面博客等网络心理互动加速了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带来了传统修身文化与网络娱乐放纵的冲突;一方面博客有利于有序的网络文化的建立,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
其他文献
本文选择我国新闻发言人所举行的新闻发活动以及国外体育组织的媒体服务和惯例性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及国外有关新
随着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成长性动机逐渐成为动机研究的重要主题。其中,Harter和Yarrow等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掌握动机”,关注年幼儿童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掌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观察番茄红素和运动训练对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及血清、肝脏、心肌和股四头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探讨番茄红素对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和抗疲劳的作用,为更
师范教育重启免费之门,在教育领域又激起了一层波澜。各种评说蜂拥而至,与此相近的话题也随之升温。大多数学者都根据其已有研究理论和实践,从研究者本人视界来评析这次师范
上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提出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是继“双元制”后的又一职教新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