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农耕时代民众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孕育在民众日常生活(或乡土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非遗在现代社会正经历着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冲击和现代化建设加速的影响。保护非遗就是要维持非遗的生命活力,确保非遗能在当代环境中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时下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方式主要是保护非遗的生命活力或者传承性。非遗保护的不仅是物态的文化载体,更主要的是保护物质载体背后的无形文化元素。非遗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类别,这一活态的特殊性使其明显不同于其它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要保持非遗的原真性、传承性、活态性和整体性等特征,是在不违背非遗传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或创新方式。生产只是实现保护非遗的一种手段,它输入的是有限的文化资源,输出的是一种无限的文化产品,最终形成文化生产力。在当前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影响着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运用。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传承人对非遗的传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人是非遗无形元素的承载者,生产性保护离不开传承人的参与。因此,本文尝试着从传承人的角度来探讨生产性保护方式,探讨传承人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概述性内容。第二部分叙述了东阳地理文化背景、历史上的东阳木雕发展概况、当代运用生产性保护方式后的东阳木雕发展概况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方式中传承人存在的意义。分别论述了传承人界定问题、非遗的特性、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提出、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深刻内涵等内容。第四部分论述了传承人在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从传承人的角色定位、传承人坚持的立场和原则、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政府对传承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当前政府在东阳木雕生产性保护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