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具有波动性降解特征的高生物活性双相多孔陶瓷微球对原代成骨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活动的影响,以此初步评估该类陶瓷微球的促成骨和促成血管作用。方法:优化制备以掺镁硅酸钙(10%magnesium-doped calcium silicate,CSi-Mg10)粉体和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TCP)粉体为前躯体的3种双相陶瓷微球:机械混合式微球(TCP/CSi-Mg10)、TCP@CSi-Mg10(核壳结构,核层 TCP@壳层 CSi-Mg10)和 TCP@CSi-Mg1Op(在 TCP@CSi-Mg10 微球的基础上,用(?)5um的聚苯乙烯微球对壳层造孔)。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小鼠原代颅骨成骨细胞并以成骨诱导液进行诱导,再分别与三组微球共培养,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分布情况;三组微球分别浸泡于成骨诱导液中制备材料浸提液,再以其培养成骨细胞,同时设置完全培养基阴性对照和成骨诱导液阳性对照。CCK-8试剂盒检测1天、3天和5天时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试剂盒检测第7天、14天时成骨细胞的早期分化情况;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分析检测成骨细胞与浸提液共培养14天、21天时的矿化情况。以完全培养基浸泡上述三组微球获得浸提液并处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CCK-8试剂盒检测1天、3天、5天时HUVECs的增殖活性,real-time PCR检测培养5天,10天时各组细胞成血管相关标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mRNA表达;同时以低血清浓度的DMEM培养基浸泡材料获得浸提液处理HUVECs进行划痕实验,在第Oh、12h、24h时分别于镜下观察划痕恢复情况并记录。结果:SEM示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呈多角形伸展,并伸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微球表面可见明显的羟基磷灰石沉积层。材料浸提液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在早期(1天)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且与浸提液浓度呈正相关(p<0.05);而高浓度微球浸提液(60颗球/ml)对HUVECs的增殖活性存在明显抑制作用(p<0.05),中浓度(30颗球/ml)、低浓度(15颗球/ml)的浸提液对HUVECs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小。ALP活性检测和茜素红染色分析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双层核壳结构微球组细胞在第14天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第21天时,TCP@CSi-Mg10p组在茜素红半定量分析中较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显示出明显升高的吸光度(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随时间变化,三组微球浸提液对HUVECs迁移活动的促进作用均逐渐增加;而作用24小时后,TCP@CSi-Mg1Op组细胞的相对迁移率更是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PCR结果显示,三种材料增强了 HUVECs成血管标志物VEGF mRNA的表达(p<0.05),其中TCP@CSi-Mg10组在第5天时表达VEGF较其他实验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以CSi-Mg10和TCP为组分的双相微球生物相容性好,成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良好,双相微球短期内对成骨细胞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相较于机械混合微球,核壳结构双层微球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及矿化活动及对HUVECs成血管标志物VEGF表达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壳层的贯通性孔道结构则进一步提升微球的促成骨活性,且有利于HUVECs的迁移活动。本研究为双层核壳结构和贯通性多孔结构在细胞学层面的初步探索,仍需进一步实验明确。目的:根据3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牙周综合治疗方案,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综合考虑每位患者的危险因素,定期进行牙周复查和再评估,对个别预后较差或预后无望患牙进行个性化治疗。此后通过长期牙周维护治疗对患者牙周的整体及局部情况进行控制。结果:3例患者经过1-3年的牙周综合治疗后,炎症情况得到明显控制,预后极差或预后无望的个别患牙得以保存。结论:以菌斑控制为导向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是控制牙周炎症的有力手段。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牙周炎程度、局部牙周支持组织破坏情况、全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风险评估,为不同患者、不同病变位点制定准确的牙周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个别Ⅲ度松动或Ⅱ度、Ⅲ度根分叉病变患牙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