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系统中,应该说词汇系统最能凸显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为随着朝代更替,受不同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要求的影响或逼迫,使得新词不断涌入,旧词逐渐消亡,由此可以肯定词汇系统是三大系统中变化速度最快的。在今天,看似归属于词汇系统中的偏义复词最早却是出现在训诂学领域里,不像其他类别的词的功能在于表义,最初的偏义复词最常见的用法是补充句子空缺,使全句保持完整。后来随着国门大开和时代的发展进步,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事物,这也大大加快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定义和命名,从而间接带动了词汇系统的迅速发展。另外,在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单音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渐渐倾向于选择使用表意更为清晰明确的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可是在双音词占据了词汇系统的重要位置并形成了发展优势之后,本来就是双音词的偏义复词,却出现了衰退的发展形势,由于其本身的构成特点,意义内涵和使用的局限性,虽不说完全消失在词汇系统中,但现存的偏义复词相对于古代汉语中的来讲也是极少的一部分了,而且被保留下来的这一部分词也渐渐趋向于意义整合和词义单一,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本篇论文将会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其后续发展进行理论上的猜测。中国现代最早提出偏义复词这一概念的是黎锦熙先生,他列举了众多古籍中的偏义现象,并把这一现象从训诂学领域推进了语言词汇学领域,将其正式作为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偏义复词再做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指出以往学者对偏义复词的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针对不足之处给与了一定量的补充和修改;其次以“原型范畴”为理论基础,结合语言学其他相关理论(比如时间原则、会话原则等),将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分为两大类——典型偏义复词和非典型偏义复词,并通过对大量例句的整理分析最终确定了非典型偏义复词的划分标准;第三,在对大量语料现象归纳总结后,作者发现并认为,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只要是目前存在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词语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非典型偏义复词在语用中的使用差异也将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讨论重点和全文核心所在,在这一部分中,我将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两个角度出发,重点分析非典型偏义复词的认知差异和使用差异,我认为认知因素是导致非典型偏义复词出现使用差异的根本原因,并且这一因素对由语体不同造成的非典型偏义复词的选择差异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第四,目前很多学者都将这类词划归到同素逆序词的范围中,对于此种划分方法我持有不同意见,我将通过对“同素逆序”和“非典型偏义复词”这两者的定义、特点和划分标准等方面的对比,说明此划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中涉及到的所有例子,其主要来源均以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和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为主,兼以东方出版中心发行的《古汉语词典》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的《中华成语词典》为辅助来源。行文之前,作者从以上工具书中挑选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类特殊词,如“爱怜”和“怜爱”、“代替”和“替代”、“登攀”和“攀登”等为研究对象,将之命名为非典型偏义复词,并从CCL语料库中查找所有相关例句。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含了对现有偏义复词系统的相关研究的整理和分类(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来源、数量等),典型和非典型的区分标准确定,非典型偏义复词的认知差异,以及语体的不同造成的非典型偏义复词的选择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