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阶煤电石生产新工艺综合效应评估及余能制氢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电石生产和消费国,其电石产能占全球的96%。基于我国能源结构、社会需求综合考虑,电石作为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化工母材,其地位短期内不可替代。在国家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对电石生产能源高效转化和减少环境污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石生产技术革新过程中,低阶煤电石生产新工艺(LRCtCC)被提出,该工艺主要包括粉料压球、球团热解、电石熔炼三个过程。但对该工艺缺乏相关评价分析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针对LRCtCC从技术经济以及环境效应方面与传统电石生产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新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对电石生产中的余能回收途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对LRCtCC与传统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分析。对电石生产流程进行了系统建模及验证。LRCtCC模型建立相对复杂,采用粒子群算法与非线性算法耦合对钙碳球团热解特性进行了优化分析。针对LRCtCC入炉球团含有一定显热和副产炉气多组分的特征,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发现球团热装对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电石生产成本的影响作用更明显。通过对比LRCtCC与传统工艺,发现在技术层面上LRCtCC实现了以煤代焦及节电,在经济层面上LRCtCC 比传统工艺项目投资大,但电石生产成本相对要低。结合当前中国电石区域性分布特征,对LRCtCC推广从经济效应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了西北地区比西南地区电石生产更具有竞争优势,LRCtCC可以降低煤炭和电力价格波动对电石成本的影响。其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对LRCtCC与传统工艺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火电、风电、水电单独供应条件下电石工艺的系统环境指标进行了分析。对于综合节能减排指标而言,三种电力条件都表现出LRCtCC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但对于中间指标而言,在电石生产过程中,不同电力供应对中间指标的影响不同。针对不同电力条件和原料对电石生产中间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发现火电使用对各项环境指标都比较敏感,石灰使用主要对温室气体排放较为敏感,而含碳材料的使用主要对水的消耗较为敏感。采用功能单位分配方式对电石生产过程中各产品的环境负荷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电石熔炼与石灰煅烧或者煤热解联合生产,可以导致产品环境负荷转移,这也从环境层面上说明了工艺副产炉气合理利用的重要性。结合中国电石产能分布特征,对LRCtCC推广从环境效应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了西北地区电石生产的环境影响程度要高于西南地区。LRCtCC的应用可以降低电石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而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的提高,对该工艺降低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电石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了初步探究,为排污交易提供了参考。然后,为实现LRCtCC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利用电石余热为转底炉炉气(RHFG)中CH4重整制氢提供热量的热化学储能系统。该系统模型主要耦合电石颗粒冷却换热模型、CH4蒸汽重整动力学模型和水煤气反应动力学模型,实现了电石高温余热用于CH4重整反应,电石低温余热和产物气余热用于加热参与重整的RHFG和水蒸气。研究表明,受电石余热温度变化影响,RHFG消耗量和相对应的H2生成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先相对稳定,后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电石温度降低,电石余热供应占系统总耗热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产物气自回收余热的占比逐渐降低。探究了不同重整温度和水蒸气与RHFG摩尔比(SR)对系统RHFG回收量、重整制氢量和电石余热回收特性的影响,通过综合性对比评价得到了重整温度为850℃、SR为0.75是最优工况。该系统通过吸热反应存储电石余热,可实现电石生产新工艺熔炼周期内,RHFG连续重整制氢的目标。最后,为了进一步回收电石低温余热和产物气余热,在上述系统增加了电石炉炉气(EAFG)重整制氢,研究了电石余热、RHFG和EAFG三者协同制氢过程中的能、质转化特征。通过对改进的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发现进入系统中的EAFG量与电石新工艺生产的总EAFG量之比(λ)≤0.4时,所消耗的水蒸气与消耗的EAFG之比(SE)在0.1~3范围内系统都可以正常运行,但λ由0.6增加到1时,满足系统可行的最大SE由2.5降低到了 1.7。分析了不同可行工况条件下系统的制氢量、系统热量回收的变化特征,得到了H2/CO摩尔比在0.43~33.63之间的产物气,经热回收后,系统排热温度由平均480℃可以最低降到90℃。本文研究成果为低阶煤电石生产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量化参考,为电石工艺余能回收提供了新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构建并研究了几类具有尺度结构的自养/异养单细胞藻类絮凝动力学模型.利用积分半群理论、线性稳定性理论、不动点定理、收缩半群理论、分步法、法锥和共轭系统方法等,研究了这些具有尺度结构的单细胞藻类絮凝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模型解的适定性、平衡态的存在性、平衡态的局部与全局渐近稳定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最小值原理、最优控制的存在唯一性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三章中,对于光合自养的单细胞藻类,在考
学位
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lasma-facing materials,PFMs)作为反应堆芯的第一道屏障,直接暴露于等离子体边缘的高通量粒子流和热流轰击中,并经受高能量和高剂量聚变中子的辐照,以及等离子体破裂、边界局域模不稳定性和垂直位移事件等,是磁约束聚变堆中运行条件最苛刻、也是最关键的材料。钾掺杂钨(Potassium-doped tungsten,KW)因高熔点、低溅射、比纯钨(Pure
学位
Cu-Ti合金作为一种析出强化型合金,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互通连接器及继电器控制元件等电子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主要采用真空或气氛熔炼法制备Cu-Ti合金,但由于合金的成分均匀性差、时效处理温度高、第二相析出不充分及随机晶界百分含量高等问题,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差,制约了合金的广泛应用。有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大塑性变形与形变热处理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累积叠轧-形变扩散-形变时效的合金制备新工艺。以
学位
煤矸石是我国年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含有铝/镓/锂/硅资源,煤矸石“热活化—硝酸浸出”提取铝/镓/锂有可能是实现其减量化和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就此展开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结果。开展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明确了煤矸石的矿物组成、产出形式、粒级差异及目标金属的赋存状态。煤矸石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和石英,属典型的高岭岩型煤矸石,铝主要赋存于高岭石、勃姆石和云母中。煤矸石
学位
轴承作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严重影响装备的寿命与可靠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长寿命、耐高温、耐腐蚀轴承需求日益剧增,这也对轴承钢综合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高氮不锈轴承钢凭借高强度、高硬度、长寿命和优良的耐腐蚀性成为新型轴承材料研发热点。而我国高氮不锈轴承钢疲劳性能相关研究较为滞后。因此本文以高氮不锈轴承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调控,对其组织结构、旋转弯曲疲劳、滚动接触疲
学位
当前,氘(D)-氚(T)聚变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可以解决人类未来最终能源问题。但是,T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为了解决T燃料问题,核聚变反应堆均设计有氚增殖包层。目前,在众多固态氚增殖剂材料中,Li2TiO3和Li4SiO4陶瓷微球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氚释放行为等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固态氚增殖剂。然而,到目前为止,氚增殖陶瓷微球产量只能够维持在实验室公斤级或几十公斤级水平,不能满足
学位
从红土镍矿中提取镍钴等有价金属元素,对我国战略金属供给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现行硫酸加压浸出工艺存在浸出渣量大、酸碱消耗高、结垢严重等问题,而硝酸加压浸出(NAPL)则不存在上述问题。硝酸加压浸出工艺中,硝酸镁热解再生硝酸是关键环节。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硝酸镁雾化热分解及硝酸再生工艺,并围绕相关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所示:首先针对六水硝酸镁热解过程物相演变规律及热动力学进行研究,
学位
工业生产过程存在大量高温散料,比如钢铁生产流程中的高温烧结矿(~800℃)和红热焦炭(~1000℃),这些散料余热的高效回收对工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散料颗粒的温度水平、粒径分布及堆积床层透气性等存在差异,余热回收方式各不相同。粒径不均匀且颗粒内部不透气的烧结矿主要采用气固叉流平动床结构的环冷机回收余热,受回收热量的品质限制,余热综合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透气性较好的焦炭可通过气固逆流竖
学位
金矿尾砂含有重金属,基质营养缺乏,植被自然恢复困难,对其开展生态修复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以山东三山岛金矿尾砂为对象,探究了尾砂重金属和营养元素淋溶释放特征,开发了提升尾砂持养适生性能的改良剂,建立了改良剂分别与功能菌和高羊茅联合修复的方法,揭示了联合修复调控尾砂养分、重金属形态和改善植物适生性的作用机制。重金属地积累指数Igeo评价结果表明,尾砂中As具有极度污染能力,Pb次之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