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床层气固换热特性与高温散料余热回收新工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生产过程存在大量高温散料,比如钢铁生产流程中的高温烧结矿(~800℃)和红热焦炭(~1000℃),这些散料余热的高效回收对工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散料颗粒的温度水平、粒径分布及堆积床层透气性等存在差异,余热回收方式各不相同。粒径不均匀且颗粒内部不透气的烧结矿主要采用气固叉流平动床结构的环冷机回收余热,受回收热量的品质限制,余热综合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透气性较好的焦炭可通过气固逆流竖式熄焦方式实现较充分的余热回收,结合热化学回收是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效果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烧结矿和焦炭两种典型散料的颗粒特性,研究了不同堆积结构的气固换热规律,分析了平动和竖式床层余热回收的差异及改进方向,分别提出多级逆流串接平动床烧结矿余热回收和竖式废水煤气化熄焦新工艺,从气固换热机制、工艺能效、经济性等方面探讨了新工艺的可行性和优化方向。首先,根据烧结矿和焦炭颗粒的堆积床层特性,构建不同密实度、粒径偏析及考虑颗粒透气性的堆积结构,建立了颗粒堆积床层的气固换热模型,研究堆积特性对气固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均匀堆积结构,随雷诺数增加,体积换热系数先增大后趋于平稳,而床层压降呈指数增加,体积换热系数和床层压降均与堆积密实度呈正相关;对于粒径偏析堆积结构,因床层阻力分布不均,易造成气流偏流,使得气固换热及温度分布的更加不均匀;而当颗粒内部存在孔隙时,粒径偏析对床层内气流及气固换热不均匀性的影响明显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颗粒粒径分布较宽的烧结矿等散料,采用竖式换热装置易造成料流粒径偏析,散料的冷却和余热回收效果难以保证,平动床结构仍是相对可靠的余热回收方式;对于焦炭等透气性较好的散料颗粒,即便在竖式装置内存在一定的料流粒径偏析,仍能保证相对较好的换热均匀性。其次,针对传统的平动床和竖式余热回收工艺,分别建立了描述床层内气固温度分布及床层压降的一维非稳态和稳态数学模型,定义了综合考虑回收(火用)和功耗的余热回收(火用)效率,以高温烧结矿余热回收为例,选取两种工艺的实际工程装备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平动和竖式工艺的能效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温度(150℃)下,两种工艺的余热回收总量一致,但回收气体的温度水平和能级有显著差异,竖式工艺回收气体(火用)比平动工艺提高36%;竖式工艺料层厚度、气体平均温度及单位截面气体流率均较大,其风机功耗可达平动工艺的10.7倍;由于风机功耗远小于回收气体(火用),竖式工艺的(火用)效率仍比平动工艺高出11%。在烧结矿传统平动床余热回收工艺基础上,提出了多级逆流串接平动床余热回收新工艺,通过气固换热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串并联方式及串接级数对新工艺换热过程和综合能效的影响;基于某实际环冷机结构,设计了气流多级串接的改造方案,分析了设备漏风率对余热回收效果及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串接级数增多,回收气体(火用)先显著增加而后趋于平稳,风机功耗持续增加且增幅逐渐加大,这使得系统(火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当串接级数达到四级以上时,串接工艺的系统(火用)效率会小于无串接的传统工艺;在本文选定的若干计算工况中,系统(火用)效率在一级或二级串接时是最大的,比无串接工艺高出13-22%;若将某烧结厂420 m2环冷机改造为串接工艺,不同漏风率下的(火用)效率均在一级串接时达到最佳,最大可比传统工艺提高18%,工艺改造增量的投资回收期最少为0.67年。在传统干熄焦(CDQ)工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焦化废水和焦炭粉尘的处理需求,提出了采用焦化废水作为冷却介质的竖式废水煤气化熄焦(CWGQ)新工艺;建立了熄焦炉内气固换热、相变及反应模型,对工艺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通过综合考虑系统(火用)收益和系统成本的双目标优化,获得了 CWGQ工艺的最优结构和操作参数,并与CDQ工艺进行了热经济性对比。结果表明:在净烟收益和总年成本权重相同的情况下,CWGQ工艺的最佳高径比、容积比、废水喷入量和蒸汽抽取率分别为0.267、0.723、0.239 t-water/t-coke和0.364;优化后的CWGQ工艺的净(火用)收益比CDQ高出38%,而总成本仅为CDQ的0.24倍;加大成本目标权重,有利于提高CWGQ工艺的净利润,其净利润可达到CDQ的1.41倍。本文提出的平动床多级串接工艺和竖式废水煤气化熄焦工艺以及相应的能效和经济性分析结果,可为不同颗粒堆积结构的高温散料余热高效回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低成本、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越发迫切,作为综合力学性能优秀、耐腐蚀性能卓越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有望在一些高端装备中替代昂贵的镍基合金使用。7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作为目前合金含量最高的不锈钢品种(合金含量>50wt%),在生产过程中面临多种难题,例如铸锭偏析严重、凝固组织粗大和脆性相含量过高等,导致后续加工困难。国外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和发展已有百年,我国针对该钢种的研发仍在起
学位
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是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镍基高温合金因具有高强度、抗蠕变、抗疲劳和耐腐蚀的优异综合性能,成为航空发动机高温结构部件的关键材料。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要高性能镍基高温合金作为支持。镍基高温合金通常含有8种以上的合金元素,平衡合金组元的复杂非线性交互作用成为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基于经验的反复实验测试在处理复杂合金成分时会消耗较多的时间与成本。材料基因工程促进了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
学位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国家对海洋地位的重视,高性能建筑结构用耐蚀钢及其防护技术的解决迫在眉睫,对钢铁材料在海洋大气下的耐蚀能力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但现有钢铁材料耐蚀能力及防护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海洋建筑结构的服役需求,特别是在南海区域的高盐雾、高湿热、强辐射等严酷环境下,钢铁材料的腐蚀问题更为突出,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制约瓶颈。3Ni系耐候钢作为针对海洋大气环境的新一代耐候钢种,已经在中低
学位
本文构建并研究了几类具有尺度结构的自养/异养单细胞藻类絮凝动力学模型.利用积分半群理论、线性稳定性理论、不动点定理、收缩半群理论、分步法、法锥和共轭系统方法等,研究了这些具有尺度结构的单细胞藻类絮凝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模型解的适定性、平衡态的存在性、平衡态的局部与全局渐近稳定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最小值原理、最优控制的存在唯一性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三章中,对于光合自养的单细胞藻类,在考
学位
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lasma-facing materials,PFMs)作为反应堆芯的第一道屏障,直接暴露于等离子体边缘的高通量粒子流和热流轰击中,并经受高能量和高剂量聚变中子的辐照,以及等离子体破裂、边界局域模不稳定性和垂直位移事件等,是磁约束聚变堆中运行条件最苛刻、也是最关键的材料。钾掺杂钨(Potassium-doped tungsten,KW)因高熔点、低溅射、比纯钨(Pure
学位
Cu-Ti合金作为一种析出强化型合金,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互通连接器及继电器控制元件等电子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主要采用真空或气氛熔炼法制备Cu-Ti合金,但由于合金的成分均匀性差、时效处理温度高、第二相析出不充分及随机晶界百分含量高等问题,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差,制约了合金的广泛应用。有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大塑性变形与形变热处理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累积叠轧-形变扩散-形变时效的合金制备新工艺。以
学位
煤矸石是我国年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含有铝/镓/锂/硅资源,煤矸石“热活化—硝酸浸出”提取铝/镓/锂有可能是实现其减量化和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就此展开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结果。开展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明确了煤矸石的矿物组成、产出形式、粒级差异及目标金属的赋存状态。煤矸石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和石英,属典型的高岭岩型煤矸石,铝主要赋存于高岭石、勃姆石和云母中。煤矸石
学位
轴承作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严重影响装备的寿命与可靠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长寿命、耐高温、耐腐蚀轴承需求日益剧增,这也对轴承钢综合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高氮不锈轴承钢凭借高强度、高硬度、长寿命和优良的耐腐蚀性成为新型轴承材料研发热点。而我国高氮不锈轴承钢疲劳性能相关研究较为滞后。因此本文以高氮不锈轴承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调控,对其组织结构、旋转弯曲疲劳、滚动接触疲
学位
当前,氘(D)-氚(T)聚变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可以解决人类未来最终能源问题。但是,T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为了解决T燃料问题,核聚变反应堆均设计有氚增殖包层。目前,在众多固态氚增殖剂材料中,Li2TiO3和Li4SiO4陶瓷微球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氚释放行为等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固态氚增殖剂。然而,到目前为止,氚增殖陶瓷微球产量只能够维持在实验室公斤级或几十公斤级水平,不能满足
学位
从红土镍矿中提取镍钴等有价金属元素,对我国战略金属供给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现行硫酸加压浸出工艺存在浸出渣量大、酸碱消耗高、结垢严重等问题,而硝酸加压浸出(NAPL)则不存在上述问题。硝酸加压浸出工艺中,硝酸镁热解再生硝酸是关键环节。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硝酸镁雾化热分解及硝酸再生工艺,并围绕相关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所示:首先针对六水硝酸镁热解过程物相演变规律及热动力学进行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