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长期阻隔,改变了农村家庭面对面的初级群体交往模式,改变了家庭中原有的教育方式。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超过6000万,而7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在14周岁以下。由于受到农村乡土文化断裂、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体制制约等因素影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数千万农村家庭的正常生产生活,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范围的界定,梳理和参照国内外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以湖北省红安县乡镇的留守儿童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描述和分析了该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和道德教育情况。调查认为,红安县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状况堪忧,主要存在德认识度不高、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德行为失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红安县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对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当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主要缘于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力;二是家庭教育不够;三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力;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道德教育合力尚未形成。最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摆在所有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职能—社会环境四个维度,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是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力量,筑建牢固的道德教育基础;二是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抓住关键的育人环节;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四是发挥社会各界的重要力量,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