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研究目的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为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表现,所有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的因素,均能引起门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常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开放、腹水,其他并发症尚有肝掌、蜘蛛痣及肝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1]。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病因较多,如门静脉血流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或阻塞、各种肝脏疾病、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性疾病、心脏疾病等,在我国门静脉高压主要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2]。目前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方式有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治疗方式。外科手术仍然是当前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方式。国内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应用较为广泛[3-5]。部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国内外报道发生率可达8.8%~49.2%[6、7]。引起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热的原因较多,比如吸收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不明原因的发热等。术后由于感染导致发热最常见,引起术后感染的原因较多,如:脾窝积血、积液;切口感染;OPSI;肺部感染;静脉导管感染等[8]。除以上原因明确的发热以外,部分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出现的发热经过详细的检查仍然找不到发热原因,而且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这类既非吸收性发热也非感染性发热,临床上称之为“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脾热”。患者体温多在38℃~38.5℃之间,也有高达39℃以上者,可持续1~2周或更长[9]。现为进一步研究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与发热有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统计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患有门静脉高压症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患者共215例,筛选出术后发热患者,剔除资料不完整及不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纳入96例患者资料。并且根据不同纳入标准,将其分为:A组:感染性发热患者20例,B组:“脾热”患者24例,C组:吸收/应激性发热患者52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病理分型等资料。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与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使用SPSS2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本研究中术后发生感染性发热患者20例。本研究通过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指标做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及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是导致术后感染性发热的高危因素。2、本研究中术后发生“脾热”患者24例。本研究通过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指标做了统计学分析,发现患者肝功能分级及术后出现胸/腹水为术后发生“脾热”的高危因素。结论 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热超过5天则因病因不同可能为感染性发热或“脾热”。感染性发热,一般通过检测血常规、血培养、胸腹腔积液培养、分泌物培养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可明确诊断,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在本研究中,术后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肝功能及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有关,因此在围手术期应注意患者营养补充及改善肝功能。2、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热超过1周并且通过各项检查排除感染性发热,发热原因不明,可诊断为“脾热”。“脾热”病因复杂,本研究发现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发生“脾热”主要与患者肝功能及术后并发胸/腹水有关。在围手术期应注意改善患者肝功能,嘱患者加强营养,并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适量给予非甾体退热药及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