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会议主要是贤良、文学等儒生和大夫桑弘羊等朝廷官员进行的一场关于取消盐铁酒榷政策的一场辩论。而《盐铁论》则是宣帝时期汝南太守桓宽根据部分会议议文、个别当时参加过会议的文学士人的口述推广增衍而成。因此,《盐铁论》融入了更多桓宽个人的因素在里面,在《盐铁论》中也能表现出来,桓宽并没有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出现,而是带着和贤良、文学同样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会议,比如多次出现的对于公卿大夫窘态的描写、行文结构的特殊安排、总论里对于贤良、文学的夸赞和对公卿大夫的批评。所以,《盐铁论》并不是一个史实的记录,而是一个文学色彩浓厚的西汉政论文。本文立足于这点,从文学的视角来探析《盐铁论》的文本。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是目前对《盐铁论》尤其是文学性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具体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两方面的背景出发,探求《盐铁论》成书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第一是盐铁会议召开的背景,盐铁会议不仅是对武帝政策的讨论更是暗含着政治斗争。第二是《盐铁论》成书时期的背景,即宣帝时期的文化思想政策。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看《盐铁论》中对于桑弘羊等人的批判并不是只着眼于盐铁政策,也是有推行儒家学说的意图,这对于《盐铁论》的文学特色影响重大。第二章,从文体出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探讨《盐铁论》包含“论”这种文体的特点,主要是从后世对于论说文的特点归纳,以此来看《盐铁论》作为政论文的特点。第二是追溯《盐铁论》作为“论”体对于先秦论说文的继承,以及和先秦论说文的对比。第三是分析《盐铁论》尤其是《散不足》篇蕴含的“连珠体”特点,主要从《散不足》篇的形式入手,虽然开头和连珠体的开头不一样,但外表的形式高度的相似,都符合连珠体“历历成珠”的形式特点,而且具体内容里也具有辩证的逻辑特点。第三章,从《盐铁论》体现的宗经征圣的文学观念入手。《盐铁论》的成书正是汉代儒家思想趋于正统思想的重要时期,而且一方的参加人员本身就具有儒者身份。主要是通过引书用书以及引用儒家人物典故和双方对于儒家人物典故的态度来着手分析。同时通过公卿大夫对于经书和儒家人物相矛盾的态度探析背后存在的汉初“尚质观”,可以看出虽然汉武帝、宣帝期间推崇经学,公卿大夫等文法吏只是将经学用于处理世务的工具,并没有对儒家先贤完全信服,是一种“崇经不崇儒”的表现。同时,通过经学的影响分析汉代政论文的转变,即由汉初的喷薄激昂转为醇厚的本经立义,对于政论文的发展极具意义。第四章,探讨《盐铁论》体现的论辩艺术,《盐铁论》行文模式是对话式的论辩,这也是《盐铁论》的一大特色。《盐铁论》作者明显是偏向于贤良、文学一方的,所以在文中的论辩可以明显感受到贤良、文学占据主动,这也是作者个人因素的体现。因此,对于贤良、文学论辩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做是桓宽的个人论辩艺术以及结构安排的体现。主要是对贤良、文学与公卿大夫不同的论辩形式作对比,来突出贤良、文学高超的论辩技艺。首先是论辩的模式,是一种观点的绝对对立,非黑即白。其次是分析文学独特的论辩技巧,不正面回答公卿大夫的问题,而是引经据典,重新开始论证,将问题又抛给公卿大夫。第五章,在西汉“大一统”环境下对作者桓宽的创作意图进行解析。着眼点在于桓宽“成一家之法”上。大一统包含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政治上则体现为事功精神,不管是书中的文学、贤良以及公卿大夫还是作者桓宽,他们都是为了能够积极参与到汉代的建设中。而思想的大一统则表现为儒家思想趋于一尊,桓宽又是儒家学者,对于文中的贤良、文学也是极力赞同,本书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宣扬儒家的治国理念,也就是为思想的大一统做努力。同时,在形式上也表现为大一统,主要体现在文中规整的格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