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宋代影响最大的禅师,是南岳下十四代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圆悟克勤是“文字禅”的代表人物,其以云门宗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为基础编纂的《碧岩录》十卷在宋代文字禅中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慧宗杲时,临济宗“宗风大振,号临济再兴”,一跃而至极盛。而大慧烧掉师长的《碧岩录》而大倡“看话禅”,大有向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回归之意。大慧之下,法嗣日盛,人数众多,据《大慧普觉禅师年谱》记载,其中有度门弟子84人,嗣法弟子110多人,随他参禅的僧人和士大夫更是不计其数。大慧弟子及其法系形成临济宗大慧法脉,一直承袭到明清之后,遍布于南方广大地区传习禅法。大慧嗣法弟子中,著名的有橘洲宝昙、泉州教忠寺弥光、福建西禅寺鼎需、福州东禅寺思岳、饶州荐福寺悟本、温州能仁寺祖元、庐山东林寺道颜、福州西禅寺守净、明州育王寺遵璞、建宁府开善寺道谦、衡山伊山寺冲密、潭州沩山寺法宝、福州雪峰寺蕴闻、温州净居寺妙道、平江资寿寺妙总(尼僧,哲宗时丞相苏颂之孙女)等,宗杲法脉人数之多,在禅宗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大慧弟子及后世法脉在文学创作上十分活跃。据许红霞《南宋诗僧丛考》一书考证,在有诗文集传世的12位南宋诗僧中,大部分是大慧门下弟子。虽然其中以大慧的法孙一代居多,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从宗杲弟子大慧法脉那一代开始,就已经保持着十分优良的创作传统和创作风气。大慧法脉的创作形式并不都是单纯意义上的纯文学创作,而是分成了三种不同的写作倾向,既包括纯文学性的诗歌创作,又包括诗禅融合的佛教文学形式的创作和禅林笔记创作。本文就是对这几种倾向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对大慧法脉不同类型作品的特点、内容有比较到位的把握,力求对大慧法脉内部的创作思想、写作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论文的结构采取整体到局部的总分布局来展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大慧法脉的弟子人数进行辑佚辨别,又对其中的写作者、作品进行全面的介绍,其中第三节对大慧法脉写作倾和他们承袭大慧写作传统的不同方面进行概述,这是论文展开论述的基础。第二章以橘洲宝昙为代表,对大慧法脉中的诗文写作倾向进行详细探讨,从写作的内容、写作手法、与大慧思想中的延承与变化进行研究,指出以宝昙为代表的文学僧的文学之路创作历程。第三章是探讨大慧法脉的佛教文学形式的写作,主要分析他们受到大慧“看话禅”影响而进行的写作实践,以及他们对佛教“不涉义路”的语言文字的规避态度,最后对这类写作的特点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大慧法脉对“前言往行”写作传统的传承,以晓莹为主要对象,集中分析禅林笔记这个写作形式宗门建设的目的性和禅史构建意识,以及晓莹禅林笔记对大慧笔记写作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