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影响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严重程度和残余抑制结果的因素,为耳鸣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53例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进行系统的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耳鸣心理声学检测和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分,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耳鸣侧别和耳鸣心理声学检测结果与THI评分和残余抑制结果的关系。结果经χ2检验,各耳鸣响度阶段与THI评分等级有相关性,通过Pearson检验,耳鸣响度与THI、C、E、F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64(0.000)、r=0.104(0.027)、r=0.152(0.001)、r=0.173(0.000),随着耳鸣响度的增加,THI、C、E、F评分就越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耳鸣响度≥16 d B SL的耳鸣患者THI、C、E、F评分明显高于响度≤5 d B SL的患者(P<0.05)。通过Pearson检验,年龄与THI、C、E、F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25(0.008),r=-0.104(0.027),r=-0.131(0.005),r=-0.108(0.022);通过Pearson检验,病程与THI、E、F评分无相关性,但与C评分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109(0.021),慢性耳鸣患者的C评分相对较高,但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病程阶段无统计学意义;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THI评分等级相关与年龄成负相关,与耳鸣响度成正相关关系(P<0.05)。经χ2检验,有无睡眠障碍的THI评分等级患者分布有差异(P<0.05);通过Spearman检验,睡眠质量与THI、C、E、F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95(0.000),r=0.329(0.000),r=0.384(0.000),r=0.370(0.000);经Mann-Whitnry U检验,有无睡眠障碍的THI评分及各亚组评分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有无睡眠障碍与THI评分等级呈负相关关系(P<0.001)。通过Spearman检验,此类耳鸣残余抑制结果与THI、C、F评分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027(0.035)、r=-0.040(0.001)、r=-0.044(0.001),且各项评分均偏小,但与E项评分无关;经χ2检验,各年龄段的残余抑制结果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Pearson检验,年龄与残余抑制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57(0.001);经Mann-Whitnry U检验,残余抑制强阳性组年龄比阳性组和阴性组偏大(P<0.05)。经χ2检验,左耳鸣患者易于被掩蔽(P<0.05);通过Spearman检验,耳别与残余抑制结果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128(0.007)。经χ2检验,低频组不易被掩蔽(P<0.05)。经卡方检验,重叠型掩蔽曲线易被掩蔽(P<0.05);通过Spearman检验,掩蔽曲线与残余抑制结果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908(0.000)。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低频不易被掩蔽,高频易被掩蔽;易被掩蔽型、重叠型和汇聚型掩蔽曲线容易被掩蔽(P<0.05)。结论本研究中年龄、耳鸣响度和睡眠质量是影响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且此类患者对耳鸣的控制和耐受能力随着病程的延长而下降;耳鸣主调频率和Feldman曲线是影响残余抑制结果的主要因素。目的研究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基于动物实验研究,探索此类耳鸣的外周和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就诊于我科门诊127例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对纯音听阈,ABR各波振幅、潜伏期、波间期及振幅比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老年和噪声暴露CBA/Caj小鼠ABR和荧光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相比,耳鸣患者和耳鸣耳ABR I波潜伏期缩短,振幅下降,III/I波振幅比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较于非耳鸣耳,耳鸣耳ABR I波潜伏期缩短,III/I波振幅比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差异。动物实验研究发现:2.5年小鼠的各频率听阈明显高于2月龄小鼠的听阈(P<0.05),2.5年小鼠的I波振幅明显低于2月龄小鼠;与2月龄小鼠相比,2.5年小鼠的I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荧光免疫组化结果示,与2月龄小鼠相比,2.5年小鼠底回螺旋神经元的总数量、高自发放电率和低自发放电率神经元均明显减少(P<0.05),而中自发放电率神经元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双噪声后小鼠8 k Hz以上频率ABR I波振幅明显低于6月龄小鼠;与6月龄小鼠相比,双噪声后小鼠的4,8,5.6,11.3,16,22.6 k Hz频率I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荧光免疫组化结果示:与6月龄小鼠相比,双噪声后小鼠底回螺旋神经元的总数量、高自发放电率和低自发放电率神经元均明显减少(P<0.05),而中自发放电率神经元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与成年小鼠相比,老年小鼠和双噪声后小鼠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老年小鼠和双噪声后小鼠巨噬细胞数量无差异(P>0.05);巨噬细胞突触大部分紧挨高自发放电率神经元,且大部分处于激活状态。结论:1)耳蜗低SR神经纤维或其突触病变可能是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的外周发病机制。2)耳蜗腹侧核和外侧橄榄耳蜗系统在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中枢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免疫细胞,如中枢小胶质细胞,可能参与调控此类耳鸣中枢感知机制。目的客观评价刺激耳廓迷走神经所在区域的耳穴(神门、心)配合声治疗治疗心火上炎型听阈正常特发性耳鸣患者的疗效,优化耳鸣治疗方案,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开拓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心火上炎型听阈正常特发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咨询+声治疗)、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和耳大神经治疗组对患者进行治疗。5周后结束治疗,但三组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耳鸣咨询和声治疗,直至患者完全适应耳鸣。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周后和1月后随访运用THI、TEQ和SPIEGEL量表进行耳鸣疗效评估。结果:111例患者完成5周的临床治疗及1月随访。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基本情况无差异(P>0.05);本研究所入组患者的焦虑情况和SPIEGEL量表评分均与THI、C、E、F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治疗5周后和1月后随访,与治疗前相比各组THI、C、E、F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THI、C、F评分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但治疗5周后的E项评分,ta VNS比t GANS和基础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1月后随访无差异(P>0.05);患者治疗5周后和1月后随访,与治疗前相比,三组TEQ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5周后,ta VNS比t GANS和基础治疗组明显下降(P<0.001),但1月后随访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5周后,ta VNS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优于t GANS组(61.11%)和基础治疗组(59.46%);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a VNS组的SPIEGEL量表评分明显下降且优于其余两组(P<0.01),其余两组治疗前后无差异,1月后随访,与治疗前比较,三组SPIEGEL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三组之间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ta VNS可明显降低SPIEGEL量表和THI中的E项评分,说明此法可改善心火上炎型听阈正常耳鸣的睡眠质量和耳鸣伴随的不良情绪障碍;2)ta VNS可明显降低TEQ评分,且疗效优于其它两组,说明此法是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此类耳鸣的方法;3)我科所用咨询和声治疗方法后期也有助于耳鸣患者睡眠的改善,减轻患者耳鸣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