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前后,主要战胜国根据雅尔塔体系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那种“帝国—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势力范围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国家性质、对外政策等方面的本质差别,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政策也有明显不同。美国由大战期间明确反对在战后建立势力范围转而接受势力范围的现实,并力争扩大美国式的势力范围,完成了从建构全球性集体安全体系到集团对垒模式的蜕变,由此成为西方阵营的霸主。苏联则本着“安全带”的构想,围绕苏联周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对东欧和远东地区的处理方式最具传统权力政治的色彩,而对芬兰等北欧地区国家则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芬兰作为历史上俄国的附属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成为苏联“软势力范围”的方式,并借助美国的同情和援助,得以保持其独立和西方式民主制度,避免了东欧化。本文首先介绍势力范围及软势力范围的概念、运行机制。软势力范围是指一个弱国在政治上接受或提出一系列适应强国的措施,以便正式地或非正式地建立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是它愿意忍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征服或被更直接统治的危险。通过论述雅尔塔体系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明确了美苏英等大国是怎样划分战后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而分析二战后美苏势力范围政策的内涵,对比美苏势力范围政策的差别。以芬兰为一个特殊案例,详细分析芬兰是如何成为苏联的“软势力范围”,分析苏联对芬兰采取的政策措施、美国的芬兰政策对芬兰成为苏联“软势力范围”产成的影响。通过对冷战时期芬兰这一苏联“软势力范围”的研究,本文得出了“软势力范围”给苏、美、芬三国带来了多重影响的结论:保证了苏联自身的安全感,平衡了苏芬之间微妙的关系,满足了美国北欧战略的要求,控制了苏联在北欧地区的进一步扩张;芬兰避免了被占领并保持了独立,为芬兰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内部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芬兰经济持续好转,在冷战结束后,芬兰成为北欧发展较好的国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