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的临床特征。2.探讨MIA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3.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及科室治疗经验,探讨MIA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治疗时机及预后、随访等。其中73例于我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其中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1例,血管内治疗33例,两者联合治疗9例,一期处理55例,分期处理18例,43例患者动脉瘤全部处理,30例仍留有非责任动脉瘤未处理,7例患者因高龄、经济困难或临床情况差仅行保守治疗。80例患者出院后均行复查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3月至3年不等,分别以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月格拉斯哥生存质量(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准,5分和4分为预后良好,3分及以下为预后不良。以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患高血压病、入院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数量、分布、治疗方式、是否分期、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并根据单因素统计结果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组80例MIA患者男女比例为1:2.5,发病年龄平均55.0±2.4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占60%,女性停经者占所有女性患者63.2%,有吸烟史者占22.5%,饮酒史者18.8%。MIA中小型囊性动脉瘤(直径<5mm)约占所有动脉瘤83.6%,68例患者责任动脉瘤明确,大小1.8-15.7mm,平均5.40±0.799mm。所有动脉瘤中5mm及以上者34个,其中29个为破裂动脉瘤。分布于前循环者占85%,动脉瘤呈双侧对称分布即所谓“镜像动脉瘤”者占23.8%,7例患者DSA复查发现复发或新发动脉瘤,其中女性6例。2.对于短期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及预测因素(P<0.05),其回归方程为Y=-7.958+2.075X4-1.591X9(X4:入院Hunt-Hess分级;X9: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比较中血管内治疗组预后较其他3组好。3.对于长期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入院Hunt-Hess分级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及预测因素(P<0.05),其回归方程为Y=-8.816+2.612X4(X4:入院Hunt-Hess分级)。结论:1.MIA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且女性患者易复发及新发,应长期随访;发病年龄多见于40-70岁,与既往高血压病史、女性绝经期后、吸烟饮酒等关系较密切;MIA大多数为小型囊性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mm者较易破裂;大部分分布于前循环,呈双侧对称分布者约占四分之一。2.MIA患者短期预后(出院时)受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状态、治疗方式影响较大。血管内治疗组短期预后比联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好。长期预后(出院3月后)仅受入院时神经功能状态影响较明显。3.根据MIA的分布分级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原则是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非责任动脉瘤尽可能一期处理;囊状窄颈MIA首选介入栓塞;不推荐急症应用支架;不可双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同期置入支架。分布一级:若全为窄颈首选一期介入栓塞,若存在宽颈动脉瘤,瘤颈易于暴露分离的,可选择一期手术夹闭。分布二级:责任动脉瘤难以确定者,应一期处理全部MIA,首选介入栓塞。责任动脉瘤明确者若窄颈首选介入栓塞,合并非责任动脉瘤若窄颈同期栓塞,若宽颈可分期支架辅助栓塞或手术夹闭;责任动脉瘤若宽颈可行一期部分栓塞,二期支架辅助致密栓塞,也可一期手术夹闭,合并非责任动脉瘤若窄颈可一期同时栓塞,若宽颈可分期行支架辅助栓塞或手术夹闭,不可双侧颈内动脉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分布三级:首选介入栓塞,不可双侧椎动脉同期支架辅助栓塞。分布四级:后循环动脉瘤首选介入栓塞,前循环动脉瘤处理参照一级二级者,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非责任动脉瘤尽可能一期全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