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讨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成分的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2.研究结直肠腺癌中含有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与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方法1.对11例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结直肠腺癌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2.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131例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结直肠腺癌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在肿瘤中所占的比率、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并与296例不含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普通型结直肠腺癌进行比较。结果1.11例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结直肠腺癌,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6-83岁,中位年龄61岁,平均59.3岁。9例发生于直肠,2例发生于降乙结肠交界处。肿瘤最大直径1.5~6.5cm,大体形态:溃疡型6例,隆起溃疡型5例。镜检: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的比率均>90%,其中5例为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全部病例均检出脉管内癌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中发现肝脏转移3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2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8个月宫腔转移、12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36个月肝脏转移。4例术后6-38个月无瘤生存。3例失访。2.131例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结直肠腺癌组的肿瘤最大直径明显小于普通型腺癌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的平均个数、检出脉管内癌栓的病例数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时的远处转移率,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组(14.50%)高于普通型组(10.8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组中,随着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比率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呈现明显递增趋势;普通型组、IMPC成分≤10%组、IMPC成分>10%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04%、67.74%和85.51%,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1.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结直肠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其中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应与淋巴管内癌栓、转移性肿瘤相鉴别。2.与普通型腺癌相比,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结直肠腺癌具有高脉管侵犯率、高淋巴结转移率及远处转移率。肿瘤中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所占的比率与淋巴结转移率高度相关。结直肠腺癌中含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及肿瘤分化程度是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