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沂蒙山区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土地利用条件较差且农用土地分布零散,生态系统脆弱,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低。由于资源条件状况的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的差别,个体农户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从而分化出的不同类型的农户。不同类型农户之间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效率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土地利用效率既关系到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食物来源,还承担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任。农村土地资源能否高效利用,对区域的粮食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沂蒙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究竟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如何调控?这些问题关系到沂蒙山区的农业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农民增收及粮食安全,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根据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将农户划分为五种类型,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土地利用投入产特征;其次,选取农业资本投入金额、劳动力投入和土地投入作为投入变量,选用农户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揭示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第三,从家庭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家庭经营特征、种植意愿、水土保持五个方面,共选取了15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揭示了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从研究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沂蒙山区农户土地合理利用调控策略。研究结论主要有:(1)调研区内农户分化显著,不同类型农户的家庭基本特征(人口规模,户主的年龄和文化水平,农业劳动力比例,非农劳动力比例,劳动力中掌握农业生产技能的成员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各类型农户中的非农劳动力相对于农业劳动力,具有文化水平较高、年龄较小、男性比例较大的特点,说明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生产。(2)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种植规模、作物种植类型、土地撂荒率、土地流转以及种植意愿方面。纯农户更加倾向于种植业,土地撂荒较为严重;Ⅰ兼户土地流转最活跃,种植规模最大,更加倾向于林果业;Ⅱ兼户种植规模较大,种植林果类作物的比例较高,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最为严重;非农户的种植规模较小,多发展用来自给自足的简单种植业,劳动力中将来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员比例较高;缺失户种植规模最小,种植结构最简单,劳动力将来都打算退出农业生产。(3)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差异很大,这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以及经营目的有着一定关系。相对于种植业来说,林果业的亩均投入成本和亩均收益都较高,这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等限制因素密切相关。(4)调研区内农户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除缺失户以外的四种类型农户整体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仅为0.180,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排序为:Ⅰ兼户>Ⅱ兼户>纯农户>非农户。随着农户的兼业化程度的加深,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倒“U”的变化趋势。(5)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同一因素对不同农户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纯农户的种植面积、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农业收入比例对其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Ⅰ兼户的种植面积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土地细碎化指数是导致其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Ⅱ兼户的种植面积、土地细碎化指数、农业收入比例、土地流转水平、未来种植面积调整和水土保持保措施覆盖率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地块离家距离越远越不利于其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非农户的土地撂荒率和未来作物类型调整意愿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非劳动人口比例和水土保持措施状况是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6)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角度提出农户土地合理利用调控策略。基于经济效益,建议加强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土地投入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于社会效益,建议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储备;保障基本农田面积。基于生态效益方面,建议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维护;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通过综合调控,以期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山区农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