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雏鸡法氏囊等免疫器官中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或B淋巴前体细胞,使鸡群产生严重、长期的免疫抑制,从而对其它病毒性或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对各种疫苗应答下降,甚至引起免疫失败,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目前我国养鸡生产上IBDV的流行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特征,我们应用实验室已建立的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2003.9~2006.3期间收集于广西(包括南宁、北海、玉林)、江苏、浙江、安徽各地的临床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骨髓和脾脏等器官进行检测;对检测呈阳性的病料采用9~11天龄的鸡胚通过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或鸡胚成纤维细胞接种的方法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分离和传代(2~3代);对致死的鸡胚或出现细胞病变的细胞分别取其尿囊液和收获细胞毒进行常规的细菌检查和血凝试验(HA),阴性者取其CAM和收获的细胞毒进行IBDV的RT-PCR鉴定。结果证实并成功分离到20株IBDV;采用Ssp I和Sac I两个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对分离株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有10株只有Ssp I酶位点而无Sac I酶位点,属于超强毒株(vvIBDV),另外10株则只有Sac I酶而无Ssp I酶位点,属于经典毒株(cIBDV)。本研究的结果证实,IBDV的感染广泛存在于商业鸡群中,而且流行的毒株属vvIBDV和cIBDV,而未发现变异株的存在。    为了解现场流行毒株的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研究应用RT-PCR技术对分离自广西、江苏、浙江、安徽四个省的22个IBDV分离株以及5株中等和中等偏强毒力商品疫苗株B87(in)、B87(BJ)、FW2512、Bursine-2、YSLMB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进行扩增及其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