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9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生态绿色型发展样本和区域创新共同体,使其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单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绿色发展要求摈弃高投入、高消耗与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其本质可归纳为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同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生态绿色型发展样本和区域创新共同体,使其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单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绿色发展要求摈弃高投入、高消耗与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其本质可归纳为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同时,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超越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技术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那么,在强调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协同共进背景下,如下问题则需要深思: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能否相互促进?不同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是否存在空间相互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是否具有地理范围特征?这种溢出效应又是如何传导?鉴于此,本文遵循着“提出问题-理论梳理-特征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基本逻辑思路,采用2004-2018年长三角地区41城市数据,定量测度了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探究了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及其溢出效应,并且揭示溢出效应地理范围边界和创新能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接作用机制。本文具体结论如下:(1)2004-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苏沪、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虽然呈现小幅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发展的态势,且存在苏沪>浙江省>安徽省差异化发展特征。从时空演化特征上看,研究时期内,长三角地区、苏沪、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移动轨迹不尽相同。其中,长三角地区、苏沪和安徽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空间分布呈向西北-东南方向,浙江省呈现为东北-西南方向。从重心移动轨迹来说,长三角地区、浙江省和安徽省重心移动轨迹均带有向北或偏北方向移动,苏沪的重心移动轨迹则是以东南方向为主。(2)2004-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苏沪、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总体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且创新能力梯度化特征表现为苏沪>浙江省>安徽省。从时空演化特征来看,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苏沪和安徽省创新能力空间总体分布也是呈现西北-东南方向,浙江省空间分布还是呈现东北-西南方向。重心移动轨迹上,长三角地区、苏沪、浙江省和安徽省重心移动方向也是均带有向北或偏北方向移动。(3)本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益于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益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从空间溢出效应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溢出效应均是显著为正,即提升周边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能促进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提升周边的创新能力能带动本地区的创新能力。从空间相互溢出效应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相互空间溢出是负向关系,即周边地区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会抑制本地区创新能力提高,提升周边地区的创新能力同样会抑制本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地理有界性,且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衰减特征。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程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滞后项(W*GTFP)在50-4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地正向溢出效应,超出该范围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并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整体外溢系数绝对值呈缩减趋势。创新能力空间滞后项(W*INV)是在50-350KM范围内存在显著地负向溢出效应,超出该范围的溢出效应也是不明显的,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整体外溢系数绝对值也是呈缩减趋势。其次在创新能力方程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滞后项(W*GTFP)在50-4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地负向溢出效应,超出该范围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空间滞后项(W*INV)是在50-3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地正向溢出效应,超出该范围的溢出效应也是不明显的,它们的外溢系数绝对值也是随着地理距离增大呈现缩减趋势。(5)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效应间接作用和跨区域间工业污染转移效应间接作用得到验证。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来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跨区域间,本地创新能力可以引致本地工业污染转移效应来间接抑制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统筹规划好绿色发展政策与创新驱动政策之间有效衔接和联动;突出中心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构建协同发展局面;强调共生互利区域发展格局,弱化地区间要素争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推进企业创新协同网络建设,建立企业交流平台。
其他文献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助推“三抓三促”行动在教育系统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甘谷县深入开展“双减”工作。近日,记者走进多所学校,深入了解各校“双减”工作的成效和亮点。采访活动中,甘谷县大像山镇南街小学校长李小康以“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题,大像山镇柳湖小学校长王军以“高效推进‘双减’政策,打造柳湖‘恒德’教育品牌”为题,新兴镇姚庄小学校长魏国赟以“‘双减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业和城市两大系统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速路,被誉为“中国奇迹”,这背后得益于“工业化先行,城市化接力”的模式,也得益于规模庞大的人口红利,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容易导致“产业发展超前,城市功能滞后”等问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容易引起经济结构偏离,造成产业与城市功能之间难匹配、弱互动、不平衡的问题,成为经济转型与革新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医疗开支不断加大。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居民就医这一民生问题。本文将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为释放作用与减负作用两方面,在理论分析部分引入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新医改中的分级诊疗水平与医药分开水平,探究三者对医疗保险释放、减负作用的影响,并在实证部分通过对全国面板数据以及东中西部的分区域面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化的同时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绿色经济效率作为绿色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考虑了非期望产出后的经济效率,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增长。排污权交易政策作为一种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在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具
近年来,碳在世界范围内排放增加,带来了诸多环境、社会上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减排是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应对减排的挑战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践行《巴黎协定》,努力实现“双碳”目标。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产业部门改善碳排放情况将对我国的减排目标有效顺利实现起推动作用。鉴于此,学术界对碳排放责任的分配展开了大量的探索,当前“生产者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效显著。但是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资源短缺与实际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相匹配、农产品生产不足与供过于求问题凸显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其根本原因归咎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体制的束缚,社会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导致生产技术、效率低下,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20
水、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维持基本生活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三者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科学量化水、能源和粮食之间的纽带关系,并定量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是保障区域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绿色生态走廊和高质量综合立体走廊,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必将关注水、能源和粮食等基本生存要素的利用情况,促进资源之间的相互统筹发展,增进粮食-水-能源之间的纽带关系,提高水
中国正在快速地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以及各省征求延迟退休意见的工作进行,这些政策都显示了我国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表示,对于我国未来的老龄化挑战,我们需要积极迎接,统筹协调好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影响作用,成为了当下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使用30个省份2002-2018年的数据对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刻不容缓。“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绿色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了要将生态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主体地位。人力资本集聚通过提高社会生产率、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获得较高的回报,产业结构升级则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实现产业规模扩张的重要途径,二者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态效率的增长。作为影响生态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人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平稳向好,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引流大国,但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却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问题。大量学者十分关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经济、社会或资源的关系研究都单纯从某一方面进行剖析,较少从综合角度分析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随着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的出现,环境承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也逐渐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