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素类化合物对美洲大蠊的毒杀作用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介导的解毒机理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蝥素作为一种动物(昆虫)源次生代谢产物对多种害虫具有毒杀作用且作用方式多样,对部分非靶标生物毒害低,因此作为生物源杀虫剂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利用价值及应用前景。美洲大蠊是常见的卫生害虫,繁殖能力旺盛,分布广泛且防治困难。本文以本团队提取或研发的43种斑蝥素类化合物作为受试化合物,借助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探究其对美洲大蠊的毒杀作用;筛选出生物活性较好的3种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对美洲大蠊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及其对美洲大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转录水平和体外活性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昆虫实验室提取的斑蝥素和研发的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共计43种为受试化合物,利用饲料混毒法测定其对美洲大蠊的胃毒活性。发现斑蝥素及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I-7和II-13对美洲大蠊具有较好的胃毒活性,处理48h后致死中浓度分别为50.92μg/ml、157.307μg/m L和306.348μg/m L。2.经亚致死剂量浓度(LC25)的斑蝥素和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I-7和II-13处理美洲大蠊48h后,美洲大蠊解毒酶系P450、Car E和GSTs酶比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显著变化:Car E酶比活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450及GSTs酶的比活力较对照组显著上升。3.克隆得到2条美洲大蠊GSTs完整的ORF序列,PaGST1和PaGST2,预测分子量分别为24.98KDa和27.75KDa,通过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将其命名为PaGSTd1和PaGSTo1。利用亚致死剂量的斑蝥素及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I-7和II-13处理美洲大蠊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其体内PaGSTd1和PaGSTo1转录水平的影响,发现经48h处理后,PaGSTd1和PaGSTo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4.体外原核表达获得PaGSTd1和PaGSTo1蛋白,测定对美洲大蠊毒杀效果较好的斑蝥素及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I-7和II-13对重组蛋白PaGSTd1和PaGSTo1的活性抑制率。发现除斑蝥素对PaGSTd1和PaGSTo1蛋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外,去甲基斑蝥素衍生物I-7和II-13均不能抑制PaGSTd1和PaGSTo1蛋白的活性;斑蝥素虽然对PaGSTd1和PaGSTo1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但效果远不及GSTs结构专性抑制剂。
其他文献
藜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伪谷物,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谷物,接近牛奶蛋白质的价值,具有适合人类吸收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油脂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ω-3和ω-6等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此外藜麦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有益的微量元素,如多酚、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藜麦的营养价值广为认知,但其产品单一,限制了藜麦的消费。本论文以藜麦为原料,经过茶汤真空浸渍、烘干、三段式焙烤等工艺制成藜麦茶。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学位
白鲜碱(Dictamnine)是一种线型呋喃喹啉类生物碱,该类化合物不仅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而且具有抗癌、降血压、抗寄生虫、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及优良的抗菌活性。2,4-二取代喹啉既是合成白鲜碱的重要中间体,也是畅销抗菌、抗哮喘、抗肿瘤药物和活性天然产物中常见的结构单元,丰富的生物活性使其在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为了筛选出抗菌活性优异的喹啉类生物碱,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2,4
学位
在遭受昆虫或病原体侵害时,植物器官能够通过调控生理代谢来进行直接的防御反应。这些生理代谢产物往往会富集在侵染组织处形成显色病斑。‘丰花’海棠(Malus‘profusion’)叶片被海棠锈病(山田胶锈菌)侵染后,会在病斑周围富集大量的花青素,形成明显的红色病斑。目前对锈菌胁迫下海棠叶片染病组织花青素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前期对海棠锈病侵染特征观察及冬孢子萌发培养,探明了红色病斑的发生时
学位
干旱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减少了适宜植物生存的面积。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广泛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木,因其耐旱能力强成为防风固沙优势物种,但研究多为其生理特征,对其抗旱机制的研究特别是miRNA调控的抗旱功能研究鲜见。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发现的响应水分胁迫的柠条CkmiR2119为研究对象,通过qPCR确定了干旱加剧条件下其在柠条茎中的表达趋势,
学位
本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区猪毛蒿、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白羊草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究该地区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坡向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态位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合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土壤因素分析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探讨该地区典型植物群落发展的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对陕
学位
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大营养元素,其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细胞癌变、便秘等疾病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有95%左右的人群日均摄入量不足健康要求的一半。榨果汁、酿酒和有效成分提取之后产生的果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是其大量被废弃,仅有少量被作为饲料和肥料利用。因此本研究以中药提取后沙棘果渣和雪莲果酵素液果渣为原料,提取其膳食纤维、分析其理化性能;借鉴中药配方,研制沙棘膳食
学位
植物源农药往往表现出良好的环境相容性,且具有低毒、作用靶标特异的特点。目前,与其他农药产品相比,植物源除草剂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随着对农药安全性、环境保护和杂草防除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必要加强该类植物源农药产品的研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通过对西北地区上千种植物的除草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大花六道木[Abelia×grandiflora(Andre)Rehd.]等几种植物对反枝苋、稗草
学位
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化疗一直面临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和药物效率低下两大难题。而纳米载药体系的出现,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微环境的差异,构建具有刺激响应性的纳米载药体系可以实现抗肿瘤药物在癌细胞内的可控释放,在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升药物治疗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肿瘤细胞内环境相对复杂,单一刺激响应纳米载药体系往往难以实现
学位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取食多种寄主植物,为了克服植物防御,进化形成了尖端的防御系统(解毒酶系)进行反防御。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棉铃虫的抗药性迅速发展。Keap1/Cnc C-ARE信号通路是昆虫抗氧化以及抵抗外来损伤、参与代谢解毒的重要通路之一。开展该通路相关基因研究,对于深入研究害虫抗性机制,理解昆虫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
学位
类固醇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E)在昆虫的发育变态、生殖和滞育等生命活动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蜕皮激素受体EcR和超气门蛋白USP是20E的作用靶标,二者形成异源二聚体相互作用,在20E的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EcR最多可编码A、B1和B2三种蛋白亚型,USP可编码A和B两种蛋白亚型;不同亚型的EcR和USP在昆虫生命活动中的表达模式、结合方式和功能不同。麦红吸浆虫Sitodi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