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轴向应力刺激对兔胫骨骨折部位CD34、VEGF、TGF--β1和BMP--2表达的影响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a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众所周知,骨折愈合的过程主要是由于在骨折后出现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例如VEGF、TGF-β1和BMP-2等等,参与了骨折端血管再生、骨痂的形成和骨痂重塑等一系列过程。应力刺激因素亦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速度,但是因子与应力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本课题研究的前期阶段,我们研发并测试了具有自有专利的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模拟人胫骨和足跟部的受力负重情况,初步验证了轴向应力能促进骨折愈合。但体外轴向应力刺激对骨折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影响这些分子机制的各种细胞因子我们还不甚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长足发展,我们已找到很多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探索骨折后愈合过程的分子机制,为深入的了解骨折愈合规律和种种因素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提供技术保障。  目的: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模拟得到了本次实验动物兔子的初步优化轴向应力参数为15N、1Hz。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兔子胫骨骨折模型,实验组施加体外轴向应力刺激,对照组只做石膏固定。在拟定的时间点进行标本获取,并从影像学、生物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讨论轴向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分析细胞因子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提供轴向应力促进骨折愈合的分子理论基础,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取1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子胫骨骨折模型,术后立即采用高分子石膏固定,随机分为8组。实验组在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叩击式应力刺激,两天给予应力刺激1次,每次30 min,应力参数为15 N,频率1 Hz,叩击时间5s,间歇时间3s。对照组不进行应力刺激。术后第2、4、6和8周分别进行X线片拍摄、处死动物,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及分子指标检测以获得观察指标,在第8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术后兔子全部存活,无并发症发生。X线片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骨折中后期的新生骨痂和重塑程度均比对照组好,骨痂量和钙化程度更高。实验组在第6周即可达到对照组第8周的愈合程度。骨愈合的Lane-Sandhu X线评分结果显示第4、6、8周观察点实验组的Lane-Sandhu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点弯曲和最大扭矩实验结果显示,在骨折术后的第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显示,在第2和第4周时实验组均比对照组细胞数量多且较早出现骨小梁等骨组织。第6周的时候,实验组可见标本中出现硬骨痂,切面见外层外骨痂生长,髓腔内已有内骨痂和纤维组织。第8周的时候实验组中外层外骨痂较对照组丰富,且髓腔内可见较多的内骨痂和纤维组织,而对照组明显较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4+出现较早,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第4周达到顶峰,但实验组在第2周和第4周表达量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的第6周和第8周两组表达量均回落,无明显差异。VEGF在全过程中均有较高的表达,两组在第4周时均达到顶峰,且在4个时间段内实验组均比对照组表达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两组也均在第4周时达到顶峰,第2周和第4周两个时间点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6周和第8周逐渐回落,无明显差异。BMP-2在实验组的第2周时可检出,表达量在第6周,新骨开始形成的时候表达量较为丰富。我们发现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时相上有所提前,表达量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续的Western Blot检测中,我们对标本进行了VEGF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有所提高,且在第4周时表达量最多,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的结果较为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轴向应力能够促进兔子胫骨骨折的愈合,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主要是通过在血肿机化期招募CD34阳性细胞,在TGF-β1的诱导下,协同VEGF形成新生血管及原始骨痂,VEGF在后续的骨痂改建中起作用,BMP-2则在骨痂形成和骨组织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外轴向叩击式应力刺激能增强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更快的促进骨折愈合,愈合后生物力学强度更高。
其他文献
意义和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意义由形式体现,形式承载着意义。本文从主位—信息结构理论出发,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论述原文的行文结构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意
摘要:通过一次“正(反)比例意义及图像”的同课异构活动,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展开对正、反比例的意义、图像及其教学的思考,引导教学朝着“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关键词:正比例反比例同课异构问卷调查  2018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开展了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其间,23位教师分成3组,分别参加了3天的同课异构和微型讲座两个环节的展示。课题取材于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教学《离子反应》一课,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手持技术测定的微观的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和符号表示的反应方程式结合,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