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点整合转rhPA基因兔的乳腺特异性表达及溶栓活性试验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8420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已经走向产业化,在国外,部分医用蛋白已经进入临床应用。由于哺乳动物乳腺上皮细胞对重组蛋白的加工、修饰作用,该方法生产的药用蛋白生物活性高。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溶栓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血栓疾病比较常用的方法。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hPA)是第三代溶栓药物,有很好的溶栓效果,但均为原核表达产品,并且无自主知识产权。本实验设计了新颖rhPA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用于制备双位点整合或单位点转基因兔。获得的乳腺特异性rhPA表达产物经纯化和动物试验表明已经获得了乳腺特异性高表达转基因兔和具有高效溶栓活性的rhPA,为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新颖溶血栓生物药奠定了基础。构建载体的基本元件为实验室保存的PCL-25/LTF-Neo和自行设计的rhPA基因片段。PCL-25/LTF-Neo通过Nhe Ⅰ酶切,切胶回收获得Neor基因片段,PCL-25/rhPA质粒用Nhe Ⅰ酶切胶回收获得线性化的片段。将线性化的PCL-25/rhPA片段和Neor基因片段用T4 DNA连接酶连接,获得PCL-25/rhPA-Neo质粒。将其用Sal I、 Not I双酶切,回收出去除原核部分的18kb的条带用于显微注射制备转基因兔。用FSH+hCG对普通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超数排卵,将其与本实验室制备出转PCL-25/rhPA的转基因公兔进行配种,通过手术法获取受精卵,通过显微注射,向受精卵中注射PCL-25/rhPA-Neo片段。将注射后的受精卵移植到同期发情的受体母兔中,来制备再转基因兔。出生30日龄的仔兔取兔耳皮肤组织,提取g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Neo-s、Neo-a和CMV-tPA-s、CMV-tPA-a两对引物对提取的gDNA进行扩增,检测整合情况,将检测出整合的母兔饲养至5月龄,将其与普通公兔进行配种,产仔后,收集兔奶,通过ELISA检测,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FA PA)检测,测出兔奶中rhPA的表达量及活性,将其与单位点整合兔所产兔奶中rhPA的表达量及活性进行比较。小鼠血栓模型制备采用腹腔注射角叉菜胶的方法。制模试验分6个剂量组,每组3只8-10周龄ICR母鼠,分别为:3mg/只、1.5mg/只、0.3mg/只、0.15mg/只、0.03mg/只、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12h后测量小鼠尾部血栓形成情况,探究角叉菜胶诱导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最适浓度,动物溶栓试验分为5组,每组4只8-10周龄ICR母鼠。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阿替普酶药物0.4mg/只、纯化rhPA0.1 mg/只、纯化rhPA 0.4m g/只、纯化rhPA 1.6mg/只,22h、32h、42h分别测量小鼠尾部血栓长度变化,最后处死小鼠,采血检测小鼠血浆中凝血酶原形成时间(PT)、凝血酶形成时间(TT),来分析纯化产物在小鼠体内的溶栓情况。本实验制备构建了PCL-25/rhPA-Neo显微注射基因片段,并制备了6只同时整合PCL-25/rhPA-Neo和PCL-25/rhPA的双位点整合兔(4早,2♂);1只整合PCL-25/rhPA-Ne o的单位点整合兔(1早);7只整合PCL-25/rhPA的单位点整合兔(4♀,3♂)。将转基因母兔与普通公兔配种,收集兔乳,分离出乳清,乳清通过ELISA检测,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FAPA)检测,结果表明双位点整合兔奶中rhPA表达量、溶栓活性均比单位点整合兔高。用不同浓度角叉菜胶诱导小鼠尾栓形成,结果显示,第一组到第四组(3mg/只、1.5mg/只、0.3mg/只、0.15mg/只)血栓平均相对百分比为75%左右,第五组(0.03mg/只)血栓平均相对百分比为11.6%。前四组中,尾部血栓长度差别不大,所以我们选择第四组,即0.15mg/只的角叉菜胶来制备动物血栓模型。用不同浓度纯化的rhPA对小鼠血栓模型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均对小鼠尾部血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纯化产物rhPA治疗小鼠尾血栓,在效果和剂量上均比阿替普酶药物好,且剂量为1.6mg/只小鼠时,在三次给药后能够治愈小鼠尾部血栓疾病。本实验制备出了同时整合PCL-25/rhPA-Neo和PCL-25/rhPA的双位点整合兔,并发现其表达产物rhPA的活性、表达量高于转rhPA基因的单基因兔。通过小鼠溶栓试验发现,纯化产物rhPA治疗小鼠尾部血栓的效果比阿替普酶药物好。在兔的乳腺中表达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rhPA的动物溶栓试验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其他文献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这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需要明
新课改下必须注重教与学的问题,在考试开卷,提倡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怎样使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共同体,如何使这两个主体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是教学的一大目标,也是我们追寻的结果。    一、老师该如何教    (1)思想认识的转型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思想,首要的就是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以教师讲授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近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增加,病程迁延,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又有一些严重的
阿勒泰羊、北京油鸡和五指山猪都是我国重要、濒危物种,现存数量极少,构建阿勒泰羊、北京油鸡和五指山猪的cDNA文库对于阿勒泰羊、北京油鸡和五指山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以及羊、鸡
摘 要: 为了有效解决《生物化学》课程中出现的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借助于网络平台补充、优化课堂教学,并在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适合本院教学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 网络条件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是一门利用化学的手段描述生命现象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构成生物体的大分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摘自《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导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但未能从根本上有效医治应试教育束缚、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新一轮课程改革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平台和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